信息类别: 政策和公告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5-10-17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5-05214

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关于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和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 2025-10-17 16:49
字号: 〖大 小〗

各乡(镇)人民政府,沙湖山管理处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和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农帮扶发〔2024〕3号)、《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和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农字〔20256号)要求,为促进脱贫群众(含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下同)增收致富,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长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结合我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一、树牢致富导向,激发内生动力

1.持续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脱贫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优先落实开发式帮扶,带动脱贫群众就业或参与产业生产。采取多种多补、多养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发放产业直补、就业交通补贴等资金,避免简单发钱发物或无条件送股分红,防止政策“养懒汉”

二、拓宽增收渠道,提升发展能力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

2.加大衔接资金投入力度。突出产业发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优势地位,坚持中央、省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分别不低于65%、60%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9月底前,实现年度计划实施衔接资金产业项率100%到位资金安排率100%资金拨付率80%以上。对联农带农项目,督促各类经营主体、建设主体严格按照合同等约定兑现落实“吸纳务工、收益分红、资产出租、资源入股”等各项联带脱贫群众增收机制,建立联农带农情况台账、督查通报机制,确保脱贫群众增收实实在在。

3.大力实施到户增收项目。大力支持到人到户项目,按照每户10000元的标准鼓励引导监测对象发展农业种养类项目,帮助提高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等金融支持政策效能,鼓励支持具备种养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脱贫群众利用小额信贷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特色产业项目,重点培育特色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增收业态,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稳定就业支持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4.扩宽县外务工渠道。对标一达标、两稳定、一实现工作要求和考核指标省下达脱贫群众就业目标任务达标;帮扶车间吸纳脱贫群众人数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群众人数基本稳定;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实现1人以上就业,着力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确保脱贫群众高质量稳岗就业。按规定兑现落实好就业脱贫群众一次性交通补助。

5.拓宽县内就业渠道。规范就业帮扶车间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因地制宜开发养老托幼助残服务生态护林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脱贫群众就业。积极探索“共富工坊”建设,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建设代加工点,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对使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项目,鼓励施工单位、经营主体积极吸纳引导脱贫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实施、经营运行和长效管护等过程。

6.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对有培训意愿的脱贫劳动力,针对性免费开缝纫工、家政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等新职业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脱贫群众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落实培训生活费补贴。深化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工程,健全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精准高效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升学通道畅通,助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防范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

7.完善动态监测帮扶持续优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体系充分用好省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系统,深化部门数据实时共享,实现返贫风险动态预警、监测对象精准识别。创新政策宣传方式,通过印发明白卡、入户宣讲等途径强化政策知晓度。建立分层分类帮扶机制,针对监测对象致贫风险实施差异化精准帮扶措施,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8.巩固政策保障成果。加强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问题,列入年度危房改造计划,及时组织实施解决健全教育帮扶动态监测机制,全面落实教育资助各项政策,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资助参保。继续落实“先诊疗后付费”等健康帮扶政策,提高乡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常态化开展饮水安全动态监测,确保农村供水风险和隐患动态清零。

9.调整优化防贫保险政策。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印发政策宣传册等方式开展多维立体宣传,着力提升政策覆盖面和群众知晓度;二是建立返贫致贫风险分级预警机制,完善网格排查+部门联动应急响应体系,对高风险对象实施主动发现、前置干预;三是优化保险理赔流程,确保从申请到补助资金理赔到位不超过1个月,切实筑牢因病致贫的最后一道防线

四、产资双驱提质效,振兴固本强根基

10.促进帮扶产业提档升级。全面梳理分析帮扶产业发展现状,落实“四个一批”要求。巩固一批市场效益好、链条较完备且发展前景广的帮扶产业,创响区域公用品牌。升级一批资源有支撑、发展有基础、效益有待提升的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等短板。盘活一批暂时经营困难但市场有潜力、前景看好的帮扶产业纾困发展。调整一批发展难以为继的帮扶产业,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11.促进资产规范管理。优化和推广使用省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健全监督管理服务体系,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管好用好帮扶项目资产,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提高经营性帮扶项目资产运营管理水平,鼓励脱贫群众通过参与村内项目建设和发展等方式增收。通过信息公开、日常监督、审计等方式加强对资产运营主体的监管,对收益取得不及时、收益使用不规范等及早干预。

五、深化乡村建设,优化人居环境

12.进一步深化全省“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先行县创建,完善示范带要素配置,建设示范村庄18个。牯岭产村融合、鄱湖五治融合、西河产村融合初步建成,海会景村融合、白鹿城乡融合、杏林产村融合三条示范带精彩呈现。

13.健全村庄长效管护。以“五治五美”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推进户厕改造村庄100个、公共照明村庄100个、农村“三线”整治100里、农家乐(一条龙)厨房污水整治100家、新农村建设点长效管护回头看100个,争创国家级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充分发挥“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作用,引导群众通过平台上报事件等方式自发监督。

六、强化组织领导,压实责任担当

14.深化思想引领。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深刻认识防范化解规模性返贫风险的长期性、复杂性。统筹整合资源要素,着力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长效机制,重点强化产业带动能力、就业帮扶质量、资产运营效益,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

15.完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责任体系。保持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职能,优化驻村帮扶管理,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提升等攻坚任务。

16.提升帮扶实效。实行市委常委挂乡、处级领导包村、帮扶干部包户的包挂帮扶责任机制。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监测帮扶作用,扎实推动驻村帮扶工作提质增效。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开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消费帮扶等工作。

17.强化能力建设。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构建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全员培训等方式,分级分类抓好培训,重点提升政策执行、项目管理和群众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干部队伍。

18.深化作风整治。巩固拓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成果,持续开展涉农项目资金管理领域突出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