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别: 政府重点工作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3-12-10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4-00876

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庐山市重点项目落实情况通报

发布日期: 2023-12-10 14:45
字号: 〖大 小〗

      (一)坚决扩大有效投资,全力锻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大力开展“大抓项目年”活动,为经济稳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

以超常之力抓招大引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头等大事,全面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紧盯“高大上”,深耕“链群配”,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围绕本地重大企业,针对性开展上下游产业链招引。全过程建立“五张清单”,常态化开展“五比五看”,用好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商会招商,用活中介招商、资本招商、资源招商,深入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庐”等专项行动,积极参加重大招商推介活动,不断提升招商工作高效性、精准性。加快推进三棵树等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力争全年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20个,引进市外资金180亿元以上。

以超常之力攻重大项目。实施投资超亿元项目51个,超5亿元项目18个。新基建方面,新增5G基站80个,确保智慧庐山数字场景应用一期投入使用、二期启动建设。水利方面,争取启动观音塘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幸福河湖综合整治工程,续建山塘水库综合整治工程,建成蓼南、蓼花池中型灌区、龙溪圩涝区治理工程。交通方面,谋划推进山南交通索道,打通城区景区空中走廊;加快推进高铁新区、庐山南站建设,新建沙山作业区鄱阳湖综合码头、G532星子至横塘段提升改造工程,续建峰植重点区域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成沙山作业区疏港公路。

以超常之力强要素保障。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国债、专项债等投放领域,结合实际滚动谋划储备一批符合政策走向、资金投向、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做实做细项目前期,提高项目成熟度,确保资金接得住、用得出。压茬推进项目建设,优化审批流程,全力做好土地等各类要素保障,健全重大项目突出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以项目建设稳定经济增长。

(二)纵深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激发赶超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增活力、用服务聚合力,推动庐山发展更具潜力、更有动能。

以更大力度深化重点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以市场化方式大力推进文旅控股集团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进文旅资源统一管理、策划、开发、运营,力争取得AA信用评级。稳健序时推进庐山旅游上市。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着力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以更实举措推进创新发展。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强创新链、做优人才链、做大资本链。深入开展研发投入强攻行动,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力争新增九江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个。全力支持创建庐山国家植物园,确保山南分园投入使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研项目落地,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启动“匡庐悠才”工程,加大“四站一院”建设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团队。

以更优服务提升营商环境。开展新一轮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深入落实“首席服务官”制度。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一网一窗一次”集成审批服务和“一次不跑”改革,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持续优化“庐易办”平台功能,推动办事终端“应接尽接”。持续提升“惠企通”平台办理效能,健全惠企政策兑现“一站式”服务机制。定期开展政企座谈会,加强诉求受理、转办、跟踪、反馈、评价全过程闭环管理。深入开展新官不理旧账、拖欠企业账款清理、招投标等领域专项整治。启动“无证明城市”建设。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力争营商环境整体排名进入全省优秀行列。

(三)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全力构建区域文旅中心崭新格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融入“两大战略”,实现“三个转变”,打造“四张名片”,锚定“五个一流”,实施“六大工程”,建设具有庐山气质、中国气场、国际气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深入挖掘书院、杏林、诗词、红色、老别墅、西河戏等文化内涵。启动白鹿洞书院保护传承创新项目建设,打造国学、研学和国家教育基地。加快建设杏林文化产业园,办好第二届中医药杏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大会。打造“庐山画派”“南康医派”“带着课本游庐山”等特色文化IP。新建庐山博物馆、美术馆,提升改造庐山图书馆、毛泽东旧居、庐山会议旧址。改造提升宾馆别墅25栋,讲好老别墅故事。完成戏曲文化商业街建设,支持蛟塘打造“非遗+文旅”小镇,持续发扬和传承戏曲文化。力争新增1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加快构建全域格局。坚持山城湖联动,山上山下一体化发展,推动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三箭齐发”。加快编制《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完成白鹿洞、秀峰、桃花源片区控规,编制太乙村、玉帘泉景区专项规划。提升景区旅游品质,建成庐山天下悠展示馆,启动含鄱口等游览区域综合改造,整体提升桃花源、太乙村等景区,创建4A级景区1个。完善城区旅游功能,以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确保文博中心投入使用、南康古城(一期)建成运营。谋划建设旅游码头,串联开发沿湖旅游资源,打造冬季鄱阳湖大草原、蓼子花海美景。加速乡村旅游发展,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示范带。大力推进庐山花语世界(二期)建设,打造“美丽庐山”生态客厅。争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确保创建1个4A、2个3A级乡村旅游点。

创新丰富旅游供给。坚持“旅游+”“+旅游”理念,促进旅游与文化、商业、体育、康养、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精品民宿、文化演艺、健康养生、研学体验、夜娱夜购等旅游新业态。围绕“山上名墅,山下民宿”,引入国内高端民宿品牌,高品质打造流星山田园综合体、钱家畈、通书院等民宿集群,建成桃花源等9个精品民宿,创建星级乡村民宿2家、丙级及以上民宿1家。办好全国民宿产业发展大会。开发互动项目,深挖冰雪资源优势,创新打造“冰雪嘉年华”沉浸式场景,确保沙海户外运动中心投入运营。拓展演艺空间,完成庐山恋电影院改造,打造庐山景区特色旅游演艺。做活康养文章,加快庐康中药谷(二期)、国际康养中心建设;积极盘活温泉度假区、归宗灿村、东林古镇等闲置资源;大力创建国家级温泉旅游度假区。点亮牯岭“夜态”,启动牯岭街旅游休闲特色街区建设,招引书屋、酒吧、音乐吧、咖啡吧、西餐厅和富有地域特色的中餐馆等新业态,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持续唱响文旅品牌。做好引流聚流文章,办好庐山全球商界精英大会、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会、九江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山岳联盟庐山年会、“庐山对话”、庐山半程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谋划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合作交流大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扩大国际友城朋友圈。策划举办一批知名音乐节、嘉年华活动,办好四季“村晚”主题活动。坚持营销一体化策略,持续开展“庐山天下悠”品牌整体营销。紧盯长江沿线、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引客入庐”;积极开拓韩国、日本、欧美等境外市场;聚力“网红”品牌塑造,加强与“网红”“大V”合作,拓展线上营销;创新运用话题、节庆、互动等多种方式,吸引年轻游客群体。着力推动旅游品牌有效传播、精准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一体化传播。

全面提升服务品质。深入开展“微改造、精提升”品质升级行动,推动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提档、提标、提质。完成核心景区冬季供暖、全域导览系统建设。建成北门(小天池)智慧停车场、交通索道下站台停车场、环庐山及登山旅游智慧公路。改造游步道3.4公里。推进西谷片区、窑洼片区更新。建成庐山国际会议中心(二期)。建成智慧景区,实施智慧景区提质扩容工程,力争环山各景区达到全省Ⅲ级智慧建设标准。新建旅游驿站7个。落实“首问负责制”,进一步完善投诉咨询和舆情处理机制。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培育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深入推行旅游服务管理“十大标准”。开展好“十佳旅游饭店”“十佳旅游民宿”“十佳金牌导游讲解员”等评选活动。创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四)突出壮大实体经济,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坚持工业强市主战略不动摇、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大抓工业决心不动摇,推进制造业发展“3210”攻坚行动,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强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提升传统、壮大新兴、培育未来“三轮驱动”战略,“一产一策”推进延链强链补链,做大做强做优幸福产业,提升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羽绒服装等重点产业。打好传统产业“升级战”,绿色建材产业重点推动青石、花岗岩向精深加工发展,大力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快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步伐,提高产品附加值。确保西牯岭矿山达产达效,廊道投入使用。羽绒产业重点围绕产业聚集度推动工艺升级和产品迭代,做大做强横塘羽绒电商创业园,启动城区羽绒加工点“划行归市”“退城进园”。文体用品产业重点扶持做强宋先制造、乐胜运动器材等企业,加快集群发展。全年实施技改项目10个以上。打好新兴产业“突破战”,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规模壮大、能级提升。全力扶持奋发科技、先行能源、利宇盟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捷豹药械等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新增上云企业950户、“两化融合”贯标和示范企业各5家。打好未来产业“前沿战”,加快出台培育扶持政策,引进一批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健康产业。力争新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7家、5亿元以上企业3家、10亿元和20亿元以上企业各1家。

做强实体经济。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加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深入开展“进百企、优服务、稳增长”活动,全面落实“五帮五提”工作机制,实行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档案管理、跟踪服务台账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企业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支持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发展。力争实现专业化“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零的突破。力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绿色工厂1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

做强园区平台。深入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审批、执法、财税和薪酬制度,实行“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运营模式,着力把园区打造成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深入开展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推进“工业上楼”,加大“腾笼换鸟”力度,力争盘活存量工业用地200亩。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确保工业园区整体提升改造完工。深入实施园区“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打造“两化三性”园区。加快科创园(二期)、蛟华产业园建设,确保综合产业园物流园、华林板岩加工园(二期)、未来产业园(一期)完成建设,新增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

(五)系统提升功能品质,奋力谱写城市蝶变美丽篇章。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行动,奋力打造精致精美精彩的国际旅游名城。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新编、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控规全覆盖,着力推动城市整体塑形铸魂。围绕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四化”,完成中心城区东部片区、北部片区等控规编制,启动综合交通、重点文物保护、污水、消防、养老服务、教育体育等专项规划编制。协调山水城关系,强化天际线、色彩、空间形态、建筑立面控制引导,优化城市重要节点设计,彰显山城湖有机融合的城市风貌。

全面实施城市更新。坚持集中连片和见缝插针相结合,改造北门巷片区等8个棚户区、陈家垅等10个城中村、一小周边等8条背街小巷、金枫花园等8个老旧小区,建成蓼池、迎春桥、古城、冰玉涧4个完整社区。确保城东四期安置房投入使用。系统完善燃气、供水、消防、雨污管网、污水处理等设施,完成天然气管网改造工程,修建供水管网2.8公里,新建雨污管网120公里、改造错混接30公里。启动内涝治理工程。

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便捷交通圈”,打通和谐路、圣岭路、桃源路等断头路,确保中心幼儿园南侧、紫阳路东侧等停车场投入使用,新增2400个停车位、1300个充电桩,优化公交线路11条,新设、提升公交站点180个,建成新汽车站。打造“便利服务圈”,完善社区医疗、养老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建成峰德新区农批市场和3个农贸市场。打造“便民生活圈”,新建一批口袋公园、城市书屋、健身广场,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中心、斜川公园、人才服务中心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管理全域化、常态化、标准化、精细化。依托“智慧庐山”平台,构建“数字底座”,丰富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场景应用,实现“一屏观全市,一网管全市”。健全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管理考核机制,做实“街长制”“网格化”“门前五包”。统筹提升“城乡环卫”、路灯亮化管护、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化效能。推动城市管理服务向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延伸。加强住宅小区、老旧小区和农贸市场日常管理。开展物业管理服务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和提升行动,提升物业服务标准化水平。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确保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推广项目投入运行。争创省级文明城市。

(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精彩呈现和美乡村时代画卷。坚持农业园区化、农村景区化、农民市民化,大力实施“2620”行动,着力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完成耕地保护目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5.77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1亿斤以上。新改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探索建立长效管控、收益共享、利益联动机制。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以工业化理念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持续推动云雾茶高质量发展,改造标准化茶园2000亩、新增1000亩,确保通远等4个茶旅融合示范点投入使用,举办庐山云雾茶节庆活动,全面提升“庐山云雾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米酒、小白菜、猕猴桃、土豆等“庐山悠品”。建成海会园艺场田园综合体。争创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2个。力争新增规上农业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认定“赣鄱正品”2个、“两品一标”产品6个以上。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规划、建设、管理,深入推进“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先行区创建,建设6条农文旅融合示范带,打造庐山版“富春山居图”。创建美丽宜居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6个、庭院1000户。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五治五美”。推广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新改建农村厕所1.2万户。新改建农村电网42公里、“四好农村路”105公里。加快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启动“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争创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

全面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宅基地制度改革,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积极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就业,确保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超30个。开展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创业富民”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七)持续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厚植美丽庐山生态优势。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提升攻坚战。突出抓好扬尘治理,协同治理PM2.5等主要污染物,确保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狠抓水环境治理,完成蚌湖周边水系治理、蓼花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核心景区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加快推进温泉集镇污水管网建设。深入推进鄱阳湖断面总磷削减,集中开展城区入湖排口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确保一湖清水入江。持续关注土壤现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落实农药化肥减量措施,健全固废日常监管体系。扎实做好生态环保督察等各类反馈问题整改。

科学推进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林长制”“河(湖)长制”成效。持续构筑生态绿色屏障,深入推进林质林相改造提升,启动含鄱口景区森林景观提升工程,提升森林质量3000亩。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新增造林绿化3000亩。遏制外来物种入侵,扎实开展国家级重点区域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深入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向创新驱动、节约集约、绿色低碳转型,力争新设矿权1个、新增绿色矿山1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抓好鄱阳湖禁捕退捕和越冬候鸟、江豚保护。

加快推进“两山”转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开展生态产品普查统计、确权登记、价值核算。力争出让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2宗以上。创新绿色金融保障机制,不断拓宽生态产品投融资渠道。探索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入市交易。大力发展油茶、石斛、甘草等特色林下经济,新增油茶0.68万亩。建设中医药杏林特色康养基地,力争新增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家。支持神州通油茶创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两山”转化示范案例6个以上。全力争创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八)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有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新增城镇就业24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0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0.9亿元以上。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加大对城乡低保、特困、残疾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保障力度。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推进“两项评估”三年攻坚行动,持续补齐教育领域短板。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建成七幼、温泉钱湖幼儿园,新增公办园位810个。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巩固“双减”成效,新建第五小学,加快推进第二中学提升改造,新改扩建农村中小学4所,优化乡村学校网点布局。加快推进庐山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确保旅游商贸技工学校对外招生。全面加强“三风”建设,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推进健康庐山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启动创建省级健康市、健康乡镇。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启动公共卫生急救中心建设,加快新人民医院建设,完成庐山人民医院改造。推动杏林驿站全覆盖。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大力引进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完善“名医工作室”培养机制,努力打造医德高尚、技术精良、社会认可的医疗团队。完善“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建成6家乡镇养老院,探索建立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居家、村(社区)、机构相协调及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支持体系,加快推进公办托育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促进群众体育全面发展。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重点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双拥共建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入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扎实推进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持续用好“围庐e办”“围庐夜话”“三进三查三转”等平台,架起干群“连心桥”。持续做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平安法治庐山,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