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五公开>>决策公开>>政策解读
信息类别: 政策解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3-08-16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3-06996 责任部门:  庐山市

【文字解读】关于《庐山市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工作方案》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 2023-08-16 15:00
字号: 〖大 小〗



一、制定背景

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根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江西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意见》《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制定依据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江西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意见》《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三、主要内容

(一)目标任务

2023年底,乡村5G按需覆盖和创新应用取得有效进展,农业生产信息化向农民主体延伸,智慧农业建设进一步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进一步深化,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农民数字素养稳步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25年,我市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增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标杆。

(二)工作内容

1.夯实一个基础——聚焦“三边三线”,升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

1网络基础设施升级。聚焦集镇、农业产业园区、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周边”和乡村旅游景区、乡村交通主要道路、乡村鄱湖“岸线”等“三边三线”重点,点面结合,采取“按需建设”和“重点区域先行”的原则,积极推进5G定制网络建设和“双千兆”进农业园区,大力推动5G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应用。2)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整合。以农村居民获取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出发点,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商务、民政、邮政、供销等部门农村信息服务站点的整合共享,推广“多站合一、一站多用”,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站点,让农村居民享受“只进一家门,办成百样事”的服务体验。3)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循序渐进实施农村农田、公路、水利、电网、气象、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2.赋能三个重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村治理

1)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数字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主体、新业态,构建数字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增效,助力农民增收。发展智慧农业。发展乡村智慧商贸。发展乡村智慧旅游。探索智能管理产业大脑。2)数字赋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智慧路灯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整合农村现有视频资源,高质量推进乡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积极推动视频图像资源与乡村治理有效融合、开放共享。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持续改善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网络教育环境和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切实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规范农村建房行为,强化村庄规划设计,加强农房质量安全和风貌管控,积极推广农村住宅通用图集,严格执行宅基地“带图审批”制度。加强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行动,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普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通过VR、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与西河戏、金星砚等一批具有庐山特色的乡村文化相融合,带动乡村文化传播,持续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3)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推进农村党建在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数字化转型,以基层党建信息为载体,将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情况纳入平台管理。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升级,深化网格化管理,引导辖区党员担任网格员服务群众。有序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持续推动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乡村纵深延伸、全面覆盖。全面推广“5G+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平台”,实现行政村人居环境各类要素全面纳管,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域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畅通人居环境监督管理渠道,积极引导广大群众通过手机APP、小程序等方式发现问题随手拍,充分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网络监督。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平台作用,加强行业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共用,做到数据信息实时比对、精准核验,实现防返贫监测帮扶对象监测预警、申请认定、政策帮扶的闭环管理,有效提高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整合农村现有视频资源,高质量推进乡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积极推动视频图像资源与乡村治理有效融合、开放共享。加强乡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数字监管应用建设,探索建设庐山市乡村大脑,优化形成数字监管“一张网”、整体智治“一张图”,有效提升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突能力。

3.打造N个特色数字乡村应用场景

1)数字赋能农村产业发展方面

场景一:强化粮食安全数字化保障,推进高标准农田管护数字化。以数字化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向绿色生态转型为主线,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田整体智治。

场景二:加快茶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庐山云雾”全产业链智慧运营体系。一是建设智慧茶园。围绕茶园的病虫害智能化识别和数字化绿色防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作物长势监测,实现监测、分析、预警全流程的数字化。二是绘制国有茶园数据图。精准测绘全市国有茶园数据,确定茶园位置,“一对一”设立茶园数字身份证,对茶地权属、品种、产量等基础数据进行核对(测绘),形成庐山云雾茶国有茶园电子一张图。三是制定电子防伪系统。对全市所有茶园基地,按照“一对一”设置茶企()码,推行码上监管、码上交易、码上溯源

场景三:推进园区数字化建设,打造智慧农业园区标杆。一是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稻、药、酒、果、蔬等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物联网传感器,采集环境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和土壤酸碱度等方式,获取、记录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匹配种植模型,利用水肥一体机、植保无人机和农业机器人等设备,计算分析得出应对方案,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精准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搭建市、镇、村三级农产品网络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数商兴农”工程。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强化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统筹能力,为园区内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运营公司等主体提供市场开拓、资源对接、业务指导等服务,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

2)数字赋能美丽乡村方面

场景一:大力推进农村道路智慧路灯建设,让农村道路更亮更靓。将农村道路智慧路灯建成乡村数字前端的靓丽载体,将无线通信、智能监控、智能照明、环境监测等信息化功能集于一体,融入信息交互系统和农村网络化管理的监控体系,实现了农村道路路灯杆立体空间功能的价值最大化共享利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场景二:推进美丽宜居农房建设智慧化监管,实现美丽农房一码畅管。将农房审批、监管、发证等纳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为每个建房农户建档立卡赋码,实现农房“码上管”,使得房屋审批、建筑工匠、建房图纸、监管责任人、巡查记录等信息一目了然,开启农房数字监管新模式。

场景三:推进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精品工程,蹚出农旅数融新路子。一是开发“数字+民宿”“数字+农场”“数字+会展”的乡村旅游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观赏休闲型、客栈民宿型等特色景区,利用传统工艺、文化民俗打造多样生动的主题节庆、特色餐饮等体验活动。二是鼓励通过VR全景、虚拟现实、元宇宙沉浸式体验提升乡村旅游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加乡村旅游和用户之间的粘性。三是发展“旅游+农业”乡村产业跨界融合新模式,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康养、创意农业、乡村夜经济等美丽经济新业态。突出景村联动、农旅融合、业态互补,塑造主题鲜明的乡旅品牌,打造亮点创新的精品工程,以市场化手段盘活闲置资源,实现“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礼品”。

场景四:创新发展乡村数字文化,打造一批乡村特色文化数字场馆。充分挖掘庐山市乡村文化资源,着力推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乡村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历史名村数字化升级、数字农家书屋打造等,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农村红色资源、风土民情、非遗资源、文物资源等文化资源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资源存储、管理、分析、利用、展示,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网上广泛传播。

场景五:深化乡村“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健康医疗”。夯实农村地区教育、医疗信息化基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对接,着力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推动城市医院向农村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等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

3)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方面

场景一:全面推广5G+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数字化。一是在当前5G+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平台对重点村纳管的基础上,2023年完成24个示范村的进一步打造,并推进行政村的全面纳管,将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异味等各类前端探针、乡村智慧路灯监控、智慧喇叭统一纳入5G+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平台,拉通乡村治理基础数据。二是建立并全面推广乡村治理积分信用体系,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共治。在“门前三包”责任牌和村庄主干道、村民广场等区域张贴“万村码上通”小程序二维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网络监督,畅通农民群众反馈渠道,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对平台的关注量和使用率。三是进一步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输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

场景二:创新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智慧治理”。一是依托基层党建信息化平台推动农村党建工作,在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上实现一体化,全面提升党建管理水平。以数字化理念有序推进党务公开,村务办理,便民服务,引导辖区党员担任网格员服务群众。二是数字化赋能乡村基层治理工作,重点做好智治支撑,提升基层治理效力。依托“江西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平台”,打造综合治理态势感知调度平台,分权分域管理,引导网格员每日开展网格巡查,围绕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要素,全面、动态、有效采集网格基础信息,上报,做到快速反应、处置及时。三是逐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办”“掌上办”,通过新媒体、智慧广播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乡村网络普法宣传教育,持续推动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乡村纵深延伸、全面覆盖。

场景三:强化行业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共用,提高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水平。一是统筹整合行业数据资源,实现监测帮扶对象监测预警信息互通共享,解决线下比对核验程序繁琐、信息不准等难题。二是优化规范环节流程,实现监测帮扶对象申请认定规范高效,畅通市、乡、村、户信息渠道,切实提升监测帮扶对象认定的及时性、精准性。三是聚焦建档立卡脱贫户、监测帮扶户,紧盯新增低保、特困、临时救助、重度残疾、灾情影响、医疗费用过重等特殊困难群体,定期比对数据信息,及时预警预判、精准实施帮扶,实现监测帮扶对象帮扶政策精准落地。

4.做实数字乡村智慧大脑,赋能农业产业市场化运营

1)创新搭建庐山乡村大脑”在有效对接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搜集汇聚乡村基础数据和应用数据,打造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推动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全面整合农村治理、产业、文明、服务领域分散异构系统的信息资源,打破数据壁垒,加强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资源融合与共享,形成齐抓共管的数据资源治理格局,为后续数字乡村的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来源。2)探索智能决策。采用“数据+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利用云计算、大数据、AI算法等技术手段,借助聚类分析、关联挖掘、推理演算和模型评价等方法对公共数据平台汇聚的各类涉农数据信息进行多维度的挖掘和分析,并通过地图和图表多维度展示数字乡村“一张图”、数字乡村“一张表”以及涉农领域多维度“画像”进行一屏统揽,实现智能决策的实时化、可视化、智能化和精细化。3)做实乡村智慧大脑赋能农产品市场运营。从“乡村产业地图+乡村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入手,贯通种植、加工、流通、品牌、文化、服务等各环节业务流和数据流,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智能服务系统。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