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庐山市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29年)
2020年,为进一步提升庐山市博物馆综合水平,更好发挥博物馆各项功能,根据江西省文旅厅有关“十四五”期间文物文化事业的总体思路,结合“十四五”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从规划背景、发展现状、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对庐山市博物馆2020至2029年10年间的工作进行了谋划和部署,确立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做优陈展策划交流、强化学术研究水平、提升宣教服务能力、做好文创产品开发等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宣传和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加快发展步伐,加强改革创新,推动庐山市文物工作全面创新。结合庐山市博物馆实际,制定今后十年(2020—2029)的发展规划。
庐山市博物馆2008年成立,同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现馆址位于庐山市南康镇湖滨路,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展馆分为州县历史、人文圣山、近代风云、红色热土、人杰地灵、文物撷珍、石刻千年七个展区,以庐山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基本内容,展出历代文物展品300多件套,展板图片300余张,其中《邵尧夫先生诗全集》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版本 ,也是堪称价值连城的海内外孤本古籍、明代青铜鼎、宋代青白瓷、宋代金银器、清代玉石器等珍贵文物均为我馆馆藏精品。庐山市博物馆功能完备、设施齐全、布局有序,并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珍品收藏、文物研究和交流为一体,是一座融学术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地方历史文化综合性博物馆,是市民和游人全面了解、生动体验庐山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
建馆以来,庐山市博物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体现组织的社会价值来看,离要求尚有一些距离。未来十年是庐山市博物馆关键的十年,随着全国范围内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广大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推进,都给博物馆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庐山市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也需要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但这未来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有一系列保障措施才能实现,要在管理体制创新、人才队伍提高、运行经费增加、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上切实配套,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以优化提升为主动力,奋力抢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为实现博物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水平,强化博物馆文明传承、文化沟通、增进知识和公众教育的职能。
二、基本原则
1、保护为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遵循文物保护规律,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文物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立科学保护文物的长效机制,维护文物资源共享的公平,履行文明传承责任;妥善处理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保护,文物利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树立博物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博物馆文化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境。鼓励公众参与博物馆事业,维护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的公平,建设人民大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3、融入大局。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定位文博事业,突出地方文物保护特色,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充分释放文物资源潜能,构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实现遗产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4、科学管理。统筹博物馆事业的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更加注重文物保护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文物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注重文物保护模式和利用途径的创新。加强制度建设,“文物保护,规划先行”的科学工作机制,重视人才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有效提升的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三、发展目标
庐山市博物馆秉承“为城市立传,为市民服务”的宗旨,完善藏品保护体系,优化展厅功能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展览、社教、研究、文创等形式,提高藏品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博物馆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灵魂、以进步为标志,不断提升博物馆内涵。
第二章 发展任务
一、任务
至2029年,基本实现博物馆的现代化,形成与全省博物馆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格局相匹配的发展局面,打造成为我市文旅兴县的重要窗口、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庐山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一)显著改善场馆等基础设施,综合实力达到国家二级馆的水平。依托国家文物局推动实现市县级博物馆现代化,深化免费开放,实现场馆、陈列展览的现代化和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在2029年前,争创为国家二级馆,列入庐山旅游的精品景点线路。
(二)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服务群众中显价值。着力创新服务平台,践行“三贴进”,增强社会教育服务能力,实行常年免费开放,展览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成为常态,至2029年参观观众每年在15万人次以上。
(三)显著提升科研能力,在服务发展中求作为。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课题合作的形式,出人才、出成果。至2029年,完成《庐山市珍贵文物图录》的出版计划。
(四)对外文化交流有质的突破,在服务大局中作为。至2025年,馆际交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
二、主要发展任务
(一)推进“四大工程”
推进展陈提升工程、藏品保存环境达标工程、数字博物馆工程和馆校共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工程,初步探索文创产品的发展模式,显著提升博物馆的现代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跃升综合实力。
(二)启动智慧博物馆建设
启动建设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使“网上博物馆”与“掌上博物馆”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博物馆与观众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互通,提升公众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社会效益。
(三)出版一套文物图录
实施《庐山市珍贵文物图录》出版计划,整合省内和我县有关专家的智慧,推动对庐山市历史的新一轮研究。同时,以此为契机,切实提高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博物馆的科研实力,在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求作为。
(四)完善一个机制
持续完善“大博物馆”运营机制,组建“博物馆之友”壮大博物馆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优化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打造一支专业人才队伍
针对目前博物馆人才梯队不合理的现象,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改善人才队伍结构,重点做好文博专业人才的引进。实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10年内使得业务部门受过本科教育以上的比例达到100%,专业技术人员占业务人员比例达到95%。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注重人才培养,经常性开展业务知识更新教育,每年拿出专门的时间和经费用于全馆职工继续教育,启动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适应庐山市博物馆发展需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