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关于庐山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庐山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文件(25)
关于庐山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21年1月16日在庐山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庐山市发改委主任 李曲波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向大会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历史高水位洪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部署,深入实施“七大”战略,推进“五大”工程,大力开展破难攻坚、争先进位行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恢复常年平均水平,并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据初步核算,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44.76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计划数96.3%;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25.59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计划数9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76.91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计划数9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57.18亿元,同比增长3.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完成37410元、18038元,同比增长6.2%、8.0%,分别完成计划数99.1%、98.3%。
(一)筑牢基础,产业联动,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旅游品牌加速崛起。紧扣“庐山天下悠”定位,做亮明珠,串好珍珠,出台了《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争得庐山市应有地位,再创庐山新辉煌三年行动计划》;初步完成《环山旅游产业规划》、《环鄱阳湖旅游规划》、《桃花源保护利用详细规划》等编制;夯实以旅游业为主体的发展基础,全面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启动桃花源景区整体改造提升,鄱湖湾景区“五一”期间正式投入运营,庐山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全面铺开,秀峰景区4A级创建通过初审,牯岭文旅小镇入选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庐山号”再度启航,成功举办“庐山天下悠·天下恋庐山”大型融媒体直播节目,荣获“2020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称号,庐山知名度显著提升。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园区平台加快完善,基本形成“一区三园两基地”的空间布局,华林、横塘板岩基地如期投产,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三期)、数字产业园(一期)等项目顺利实施,推动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园区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成功消化777亩批而未用土地;“腾笼换鸟”收回闲置用地1073亩、厂房5.6万平方米,新进驻的阿奎食品、锦隆食品、星创建材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完成规上工业营业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12%。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坚守粮食生产安全线,全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45万亩,总产量达6.69万吨,均稳定在安全线以内。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发展以茶叶、油菜、水果、中药材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产业,全年新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8万亩,总种植面积达7.32万亩,实现总产值23200万元,同比增长18.3%。大力推进“一乡一园、一乡一景”产业融合工程,华林镇贾家垅田园综合体、牯岭镇茶博园、星子镇井口章农业产业园快速推进;海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蛟塘镇等五地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评为市级园区;横塘镇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沙湖山获评市3A级乡村旅游点。神州通油茶获首届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七尖幽兰”云雾茶荣获江西省名牌产品称号。
(二)优化环境,项目引领,投资形势持续向好。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扎实开展,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年”的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了“营商环境优化年”精准帮扶企业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和投诉办理共享机制,在企业和群众中好评如潮;依托部门联动,深入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全年累计为企业减负6314.09万元,为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庐山样板,优化庐山投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据省投资在线监管平台数据显示,全年新增审批、备案项目449个,总投资386.35亿元,同比增长16.6%,24.8%。“1+4”产业招商成效显著。全市8个产业招商推进组共接待客商304次,外出招商115次(16支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83次),有效对接了中植集团、和润集团、诺贝尔集团、红星美凯龙、伟光汇通等知名企业,预计全年引进市外资金142.59亿元,同比增长8%。签约项目59个,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6个(框架协议3个),签约总额约294亿元,并成功举办了招商引资和重大文旅项目签约仪式。项目建设提速增效。“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有序开展,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先后出台了《关于强化领导包挂重点项目成效的实施意见》、《“奋战百日、投资百亿、办成百事”冲刺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高效开展了“百日破百难”攻坚行动,全年新增报批土地两千余亩,为历年之最;成功争取上级预算内资金3064万元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5.95亿元,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86个重点项目基本达到时序进度要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累计完成投资62.26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量的80.95%。
(三)统筹规划,建管并重,城乡发展协调推进。
城乡基础日臻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交通、地下空间、海绵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有序开展。“两规融合”通过省自然资源厅批复,调整用地109.86公顷;海会镇长岭、横塘镇联盟、蛟塘镇西庙等3个行政村被列为市级村庄规划试点村并顺利通过验收。旅游新城开发有序推进,完成了旅游新城民生路等4条道路建设,碧桂园成功落户,启动了新中医院、新屋陈及农科所安置房项目建设。乡村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加快,投入1.96亿元,完成了97.8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蓼温公路等26条道路提质改造顺利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扩面工程快速推进,供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城乡管理日趋精细。城区服务功能加速完善,全面开展“三城同创”,成功摘得“省级卫生城市”殊荣。设置防撞杆1596根,新建过渡性停车场约5000平方米,修复1300米城市道路;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引进智慧停车公司入驻;上桥李、和谐小区试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打通了安置房、私人建房等不动产办证通道。乡村善治工作扎实开展,鄱阳湖流域禁捕退捕工作稳步推进,渔民安置得到妥善处理,有关经验获中央媒体肯定;“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情况得到有效治理。人居环境日益提升。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PM2.5平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位居九江市第三,空气优良率达95.3%。地表水国考星子断面达到鄱阳湖水质目标考核要求,省控县界沙湖山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总体稳定。市容市貌整治扎实开展,启动城区垃圾二级中转站建设,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实现全覆盖;城区餐馆油烟净化器安装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逐步完善,90%以上村庄实现无害化处理,海会镇、横塘镇等四个乡镇试点垃圾分类回收,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深度处理终端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白鹿镇秀峰村入选全省十大秀美乡村。
(四)聚力创新,攻坚克难,重点改革逐步深化。
“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推动全市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目前我市事项梳理系统中的1496个依申请类事项,网上可办率实现了100%。推行“延时错时预约”、“容缺办+承诺制”、“无证办理”、“12345热线”、“好差评”等多样化服务,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提升;“智慧政务”服务大厅建成投入使用,全市35个市直单位和7个公共服务单位的907多个事项完成集中进驻,同步上线的软件服务系统,助力实现了“一网通办”目标。乡镇赋权步伐有序推进,明确赋权事项91个。“赣服通”庐山市分厅建设不断推进,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上线本地服务事项261个,目前注册人数超4.7万人,访问量突破20万人次。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庐山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局合一”正式运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试点推进政企分离,组建了城发集团、温发集团、工发集团等6家融资平台企业,稳步推进砂石、景区、土地等国有资源市场化运营,目前沙岭山、黄埠岭矿权成功拍卖,由民间投资开发治理。国有经营性资产完成整合,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全市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先期于6月底完成,人员整合全部到位。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出台了《庐山市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施办法(试行)》,目前除牯岭镇、南康镇,基本建立了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政制度,为推进我市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双创”事业取得新进展。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新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鄱阳湖湿地保护站成功申报江西省重点基础条件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了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的零突破。“人才强市”战略稳步推进,首家“海智计划”工作站在捷豹药械授牌成立;50人入选庐山市第二届“510”优秀拔尖人才。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被评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羽丝/绒丝服装》团体标准通过专家评审。全年组织5987人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深化省级金融示范县创建成果,全年累计为58家企业融资2.43亿元。
(五)力补短板,增进福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面推进“两业扶贫”,精准夯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安居扶贫、安全饮水“四大保障”,高标准开展“大调研、大排查、大整改”活动,落实脱贫攻坚七大责任体系,“三项整改”共53个问题160条整改措施得到彻底清零,全面补齐了脱贫攻坚短板弱项,顺利通过了国检、省检等各类考核验收。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纯收入达到1.42万元,全面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全市剩余贫困人口327户736人顺利脱贫,至此,全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23户10927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民生实事加快推进。峰德九年制学校、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主体封顶。老年大学、温泉中小学及幼儿园投入使用,建成7片社会足球场。全面完成横塘、蓼南卫生院改造提升,建成PCR实验室2个。启动了新殡仪馆建设,15个乡村公墓投入使用。完成了4个高速出入口更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牯岭街、西宁街入选全省第五批历史文化街区。天下第一泉传说、虎溪三笑传说、一字龙制作技艺入选九江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举办了西河戏传承人展演活动。白鹿镇玉京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户家庭获全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社会保障坚实有力。新增城镇就业2829人,就业率达到96.5%;转移农村劳动力2958人。生育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完成合并。新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2个,支付医疗保险费用2.5亿元。39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发放养老金4.08亿元。发放残疾人生活护理补贴344万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推进。深入开展根治欠薪行动,为400名劳动者追回工资310余万元。全力维护“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通过初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胜利收官,平安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全市社会大局总体平稳。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回顾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良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二是财政收支矛盾没有得到有效化解,支出压力较大;三是区位优势不明显,地处两大自然保护区,限制性因素较多,市场难以全面准入;四是园区制造业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缺乏上下游产业链支撑,企业投资信心不足。五是民生领域短板依旧突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和困难,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奋斗2035年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当前,庐山市正处于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争得庐山市应有地位而奋发努力!
综合考虑,建议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下:
各项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九江市中上游水平
——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
——财政总收入增长10%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
——旅游接待人数增长20%左右;
——旅游总收入增长18%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左右;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以产业融合为增长点,推动做大经济总量。
一是做强首位产业。围绕“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全力打通融合发展通道,推动山城湖联动发展,加速庐山品牌潜力释放。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加大环山、环湖、城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力度,推进三叠泉、碧龙潭等景区股权收购,深化太乙村、落星墩、爱莲池及周瑜点将台等整合融合;稳步推进温泉整合转型,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庐山融合发展旅游公路和旅游环线提升等项目建设;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模式,全方位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全面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二是壮大支柱产业。按照“一区三园两基地”发展格局,加快园区创新改革步伐,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净增规上企业10家,引进“50.20”工业项目2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进一步夯实发展平台,力争扩区调区获得省级批复;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建成横塘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三期,推进横塘、华林两大板岩加工优化升级示范基地全面投产达效。加快推进绿色建材、文体用品、羽绒服装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快速推进和润粮油产业园、华砂特种砂浆(二期)等项目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新技术、新科技企业入驻数字产业园,全面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三是夯实现代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一乡一园、一乡一景”产业融合工程,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3A级乡村旅游点7个,基本建成华林贾家垅、白鹿秀峰村、星子井口章等特色园区。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稳定粮食生产安全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庐山云雾茶等农产品品牌,推动茶叶、菊花等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新增“三品一标”品牌4个。
(二)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点,推动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高度重视项目谋划。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结合“十四五”规划,重点围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新基建等主要领域,系统谋划一批“利当前、管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切实提升全市重大项目的整体质量。同时继续发挥产业招商优势,全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充实重大项目库,积蓄发展潜力,力争全年引进市外资金150亿元以上。二是全力抓好项目实施。健全重大项目建设调度运行模式,强化市领导包挂责任制和“五个一”抓落实机制,建立项目首问帮扶责任“终身制”,推动项目高效快速推进。严格落实“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调度、一年一考核”的督查机制,狠抓项目开工率、入统率、资金使用率和协调问题办结率,力争全市各项重要工作及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三是强力推进项目入统。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严格落实项目“双向告知”制度,及时跟踪对接项目进展情况,定期对全市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和核查,确保项目开工后第一时间统计入库;对手续不齐,不能及时入库的项目,多方沟通协调完善手续,及时做好统计上报工作,确保符合条件项目应统尽统,切实提高入库申报通过率。
(三)以城乡一体为着力点,推动打造山湖名城。
一是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完成《庐山市峰德新区城市设计》和《庐山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庐山市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庐山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高标准推进旅游新城、高铁新区开发建设;力争启动行政服务中心、新城游客集散中心、高铁新区路网等项目建设,完成第二幼儿园、中医院主体建设,基本建成新区安置房两处安置点。深入实施“三城同创”,高质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二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高标准推进海会、牯岭特色小镇建设;引导沙湖山、横塘镇、温泉镇等地争创省级以上特色小镇。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1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全面提升县乡村道,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环山公路改造提升,完成4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和3座危桥改造。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动群众参与乡村善治,促进美丽乡村长治久美。三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效。严守生态红线,加大对生态红线保护的督查力度,对侵占生态红线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衔接“三线一单”成果落地落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快生态领域项目实施进度;进一步消减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继续巩固推进“8+1”类督察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成果,确保问题整改不反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全力提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以改革创新为突破点,推动释放发展动能。
一是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局合一”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坚决推进山上山下融合发展。积极稳妥做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启动农村宅基地改革和沙湖山全域土地整治全国试点工作。大力盘活国有资产,积极推进政府经营性资产规范化管理。加快国有企业规范化管理步伐,推进各市属国有企业高效运行。二是全面推进创新治理。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融资行为,对所有政府性融资举债行为和财政长期支出严格审批,全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速推进温泉旅游转型升级,理顺温泉地热水统一经营管理。对全市应建未建、停滞不前、“烂尾”闲置等问题项目分类施策,采取招商、续建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盘活。深入推进信访改革,有效预防和推动各类社会矛盾化解。三是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年”行动,落实好“一对一”“一对多”企业帮扶,确保取得实效。充分利用“财园信贷通”等融资平台,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力争新增贷款超19亿元。启动人力资源孵化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抓好“好差评”、“赣服通”升级版等四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成政务服务中心改造,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五)以民生改善为落脚点,推动繁荣社会事业。
一是加快发展民生实事。加快山上山下医疗教育资源整合步伐,达到“1+1>2”的效果。启动第二小学迁建和渊明综合馆建设,力争庐山国际学校启动建设,力争综合体育馆、新殡仪馆完成主体建设,确保峰德九年制学校、妇幼保健院投入使用。全面启动紫阳堤修缮工程。做好西河戏传承工作。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优化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服务事项网上办理。二是不断强化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力争新增城镇就业2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700人。落实城乡困难群体社会救助,逐步提高特困人群补助标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优化物业管理模式,维持物价形势平稳可控,扎实提升居民安居幸福感。完善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做好残疾人各项惠残服务。按照国家要求做好城乡低保补助提标等工作,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三是全力维护和谐稳定。推进“平安庐山”建设,加大公共场所、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持续开展根治欠薪行动,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责任。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传染病防治能力,不断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完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加强综合救援大队建设,提升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夯实城市火灾防控基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