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别: 做好“六稳”工作 落实“六保”任务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2-12-30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2-03287

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庐山市乡村振兴局 “六稳”、“六保”工作开展情况

发布日期: 2022-12-30 11:25
字号: 〖大 小〗

庐山市乡村振兴局 “六稳”、“六保”工作开展情况

1.紧盯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建立以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各乡镇为单元的网格化脱贫人员就业监测体系,实行村级月摸排,乡镇级月回访,县级季度回访。对脱贫劳动力进行就业去向调查,及时跟踪并掌握脱贫劳动力的就业情况,通过各级人社服务平台发放招聘宣传单进行精准岗位推送。全市脱贫劳动能力人口共6674人,脱贫劳动力就业人数5405人,就业人数比例达到80.99%,其中:省外务工人员1561人,省内县外务工人员817人,县内务工人员3027人。

2.持续开展就业技能提升培训。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招聘会,181家企业进行招聘,提供就业岗位5808个。搭建开展线上线下民营企业招聘平台、“赣就有位来”直播带岗、金秋招聘月活动,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全市256家企业入场招聘,提供各类岗位6014个。积极探索创业培训+技能培训与区域产业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依托基层人社平台对全市脱贫劳动力进行培训需求调查。落实省内务工交通补贴625人18.75万元、省外务工交通补贴1500人75万元。全市巡回开展农业农村政策宣传和农业技术下乡、“科技兴粮兴储、创新有你有我”粮食科技活动、实用农技暨产业帮扶技术培训班、高素质农民培班,共计培训370余人次。培训脱贫劳动力、监测对象160人次,培训退捕渔民193人次。

3.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通过创设就业扶贫专岗,盘活公益性岗位,全市共计安排531个公益性岗位,带动576人就业,其中保洁员382名,生态护林员49名,护路员24名,其他岗位121人。通过因村施策,合理分配名额,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都能安排就业。延续支持帮扶车间的优惠政策,重点加强车间的规范管理,确保依法合规营运,实施帮扶车间定期监测,增强其吸纳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按季度完成帮扶车间动态监测和系统录入,全市共有帮扶车间5家,全部正常运行,共吸纳41名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按每吸纳一名脱贫劳动力给予1000元的标准,共发放补贴4.1万元,助力全市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岗位。

4推消费帮扶创收之策。开展产销对接,纾难解困激发消费活力。2022年度1-10月份共举办直播带货电子商务培训班6期,培训300余人。组织开展工会采购,通过“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市场、进食堂”等“六进四销”活动,推动市内外采购商与农特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个人等形成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先后组织开展“展迎春促消费帮扶活动暨消费券发放活动”“2022庐山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国际茶日·共饮共享庐山云雾茶”全民饮茶日等活动。2022年庐山市“消费帮扶新春行动”农副产品采购帮销直接采购金额190余万,帮助销售金额1500余万元。截至11月全市帮扶产品累计销售额达7000余万元,其中120余家企事业单位通过食堂及工会采购帮扶产品200余万元。打造村级物流示范,推进电商快递进村工作。根据全市交通、人口分布等因素和《庐山市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规划方案》文件精神,统筹协调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依据全市各行政村的电商发展基础条件,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先后建立物流配送点45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31个。目前已在海会镇彭山村、白鹿镇秀峰村、温泉镇通书院村选定物流配送站点的建设地址,同时将对白鹿镇玉京村、东山村现有的站点进行升级改造。

5切实保障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合计投入衔接资金348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88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844万元、市级财政资金530万元、县级配套323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就业补贴、村庄整治、交通建设、饮水安全等方面,其中用于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816万元,占比52.1%。

6.合理安排年度产业项目。市乡村振兴局、发改委、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组成调研组,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项目情况,综合考虑本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持等因素,在21个产业项目中筛选确定15个产业项目。

7.着力做好利益联结。紧盯帮扶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做好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等带动经营主体建设。运用“财政惠农信贷通”政策,扶持领办型专业合作社35个,培育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7个。引进山东景檀新晶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庐山市未来农业融合产业园,一期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2亿元,可解决1000余人就业。目前,全市发挥带贫益贫功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9家,创业致富带头人136名。

8.加强扶贫资产后续管理。严格落实公示(告)制。强化社会监督,根据《江西省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的实施意见》,严格做好项目库公示、项目申报公示、批复公告、开工公示、完工公示、竣工结算公示等,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自觉接受审计、纪检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质按量顺利实施。强化调度机制,加快项目建设。实行“一月一调度”机制,根据项目开工率及资金拨付率评分排名,通报实施进度,排名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体系。截至10月底,所有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资金拨付率达78.01%。加强资产管理,防范资金安全。组织开展扶贫资产整治“回头看”,对2013年以来的扶贫项目进行再复核,确定现值、权属,台账化管理维护,安排专人管护和填报日志。无法核算清查的项目,聘请第三方审计核算价值后纳入台账进行管理。截至目前,共清查纳入台账管理资产954条,资产净值1.3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38条,资产净值4579.1万元;公益性资产556条,资产净值8067.4万元;到户类资产160条,资产净值574.48万元。

9.强化金融对接和银企合作。支持银行对企业“一企一策”采取一对一服务模式。促进银企互利合作,组织召开“2022年农业领域银企对接会”,召集122户农业企业参加,为85户企业授信,授信金额共计1200万元,有效缓解全市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培育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注入动力。集中调度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合理分配小额信贷任务,及时通报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进展情况。截至目前,全年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全市新增贷款378笔1565.67万元,其中6月以来新增贷款308笔1313.17万元。积极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的扶持创业积极作用。有效缓解农民工创业融资难,截至当前,共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22人11万元;发放创业贷款12698万元,其中个贷9608万元,企业贷款3090万元。

10.规范光伏电站运维管护和收益分配。压实管护责任,健全市、乡、村三级干部线上监测制度以及运维公司+运维岗位线下监测队伍,市乡村专职监管人员每日运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预警电站运转情况,村级看护人员每周开展1-2次常规巡查,聘请第三方公司每月对全市光伏电站统一运维管护,确保全市光伏电站持续稳定运行。分村分类合理制定光伏收益分配计划,严守资金使用范围,确保收益分配过程公开透明。截至十月,全市35座光伏电站共发电160.03万千瓦时,产生光伏收益133.56万元。各地严格按照年度计划开展收益分配,投入13.56万元建设村级小型公益事业,发放7.78万元奖励补助脱贫群众79人,发放51.95万元公益性岗位工资直接带动140人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就业(人均增收3700余元)。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