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别: 做好“六稳”工作 落实“六保”任务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1-12-31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2-01765

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2021年庐山市农业农村局“六稳六保”工作情况汇报

发布日期: 2021-12-31 15:30
字号: 〖大 小〗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庐山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九江市、庐山市关于“三农”工作的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全力抓好“六稳六保”方面相关工作 。

一、主要工作基本情况

(一)农业主导产业稳步发展。一是巩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51万亩,粮食总产量6.34万吨,完成总任务的115.3%。其中早稻面积1.03万亩,中稻面积10.36万亩,晚稻面积1.85万亩,引导农民种植高效稳产粮食作物,其他旱粮作物3.21万亩。积极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增产技术,各乡镇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提高良种覆盖率,推进绿色防控和机械化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化总动力达4.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74.2%。通过集中育秧,在沙湖山建成7000亩粮食生产示范片。二是畜禽水产生产稳定发展。出台生猪复产增养实施意见,积极引导中小养殖户从市外引种复产,鼓励中小养殖户自行培育种猪,最终达到快速增产的目的。我市生猪复产势头较好,生猪出栏5万头,存栏3.8万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我市牛羊出栏0.45万头,禽类存笼68.4万羽,出笼160万羽,肉类总产6287吨,产蛋586吨。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水产品产量1.26万吨,特种水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三是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茶叶、油菜、水果、设施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21年全市经济作物生产总面积11.87万亩,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61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22万亩,茶叶面积3.23万亩。新增设施蔬菜0.13万亩、中药材0.15万亩、百亩种植基地5个。

(二)落实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一是稳数量。定期开展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情况动态监测,坚决守住全市15.31万亩耕地红线。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排查,排查上级交付的疑似卫星图斑排查622例,面积0.53万亩。开展“大棚房”回头看专项整治行动,核实大棚房问题1例,已整改到位。二是提质量。统筹整合资金15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春耕备耕前竣工。出台《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在各乡镇开展项目区建后管护试点。完成酸化土壤改良示范片及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建设任务,建立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示范面积0.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示范片化肥减量3%,化肥利用率41.3%。三是保生态。治理修复耕地生态,实施污染耕地治理。新建水稻绿色高效高质种植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片1个,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增效示范片1个,油菜高产种植及稻油轮作示范片2个。


(三)扛起粮食安全监管责任。先后修订了《庐山市县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庐山市粮食应急预案》等文件。组织开展春季库存粮油普查和储存安全排查工作,实施绿色储粮改造提升项目,提升粮食流通管理现代化水平。完成最低收购价粮食出库18814吨,完成新增1000吨县级储备粮和44吨食用储备植物油入库任务。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着重对2013年以来涉粮财务统计、质量安全、仓储保管、工程项目等工作进行自查自纠,健全长效治理机制,抓好粮食购储销各环节监管工作,维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巩固提升鄱阳湖水域禁捕退捕成果。强化执法监督,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加强湖区群防联治生态护鱼队伍建设,完善接报处置机制,加强垂钓规范管理,开展“四清四无”和2021中国渔政亮剑专项行动,开展执法行动60余次,出动执法力量600余人次,办理行政违法案件8起,移送公安刑事案件2起。针对违法偷捕的重点执法行动中,渔政执法队伍白天出动船艇、无人机沿湖面巡查,夜间在重点村口湖边巡逻值班,实行全天候“水陆空”联动执法,对违法偷捕形成了有效的震慑。针对打击违规垂钓工作,出台了《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联合水上公安、乡镇护鱼巡逻队联合开展执法行动20余次,没收违规杆具180余根,规范了垂钓行为。开展增殖放流,丰富渔业生态资源,放流鱼苗8700万尾。进一步落实好退捕禁捕渔民转产就业和安置保障政策。完成了对60岁以上退捕渔民的社保购置,补发2020年度退捕渔民交通费补贴26.75万元,核发庐山市2021年度退捕渔民购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资金及专业到龄渔民养老补助资金3937.18万元,下拨退捕专业渔村集体经济发展补助资金89万元。举办了6场退捕渔民劳动技能培训和企业招聘会,培训渔民201人次,有效解决渔民安置就业困难问题。

(五)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加快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建设,有序推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领证“回头看”整改工作,促进农村承包地有序流转,流转土地5.46万亩,积极开展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行动,清理“空壳社”45家,引导合作社自愿注销。开展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印发《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召开专题会和培训会6次;指导各乡镇按程序审批。成立专门巡查小组开展动态巡查21次,建立了巡查计划及台账,严格控制增量。

(六)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落实奖补政策。出台粮食补贴发放办法,拟定庐山市级资金分配方案,切实助农惠农利农。为鼓励早稻生产,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积极开展春耕备耕稳定粮食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对早稻种植主体进行奖补,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种粮大户每亩早稻补贴100元。2021年度发放稻谷补贴337.98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1558.45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66.6万元,渔船燃油补贴390.7万元。完成农机具补贴76台,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8.12万元。落实水稻受灾保险赔付资金88万元,生猪保险赔付资金90万元,极大减少了农民损失。发放“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2378万元,新增受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4家。二是注重农村人才培养。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举办培训3期,培训农民113人,参评率和培训满意度均为100%。做好“一村一大”培育工程和高职扩招招生工作,已组织10名学员参加“一村一大”报名,完成20名学员参加高职扩招高素质农民报名审核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民的学历,提高农民农业技能。组织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一对一”帮扶,专家深入全市对2020-2021年正常实施的项目基地集中开展技术指导50余次。通过江西农业大讲堂、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形式培训各类人员700余人次,其中脱贫户80余人。

二、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

1.坚守粮食安全生产底线。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粮食生产任务,粮食年产量稳定在6.5万吨以上。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耕地面积。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酸化土壤改良和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提升耕地质量。建设4000亩高标准农田,提高农田使用率和流转率,杜绝耕地抛荒,夯实农业基础。落实稻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托市收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国家资金应补尽补。

2.坚决打赢禁捕退捕持久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非法捕捞利益链精准打击,严厉打击非法渔具、非法捕捞。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行动,高效执法精准发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持续加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就业服务,帮助渔民实现较稳定就业。持续健全隐患排查,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坚决防止反弹,确保湖区社会稳定向好。

3.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沿山休闲农业提质提效、沿湖传统农业做特做优,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油茶、优质稻、果业、蔬菜、畜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通过实地勘探、现场调研年初制定全市“十四五”农业产业规划,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湿地观鸟等特色项目,将海会、沙湖山打造成全省标杆园区,在实现市级园区全覆盖的基础上提质增效,形成沿山特色鲜明、沿湖亮点纷呈的发展格局。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立足庐山云雾茶产业优势,全力打造通远茶叶小镇;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旅结合,打造省级田园综合体1个;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扶持创响“圆通”“山茶果”“庐星绿地”“庐囍”“庐悠皇菊”等一批“庐字号”企业品牌。力争“赣鄱正品”认证品牌1-2个、两品一标农产品6个。

4.构建现代农业改革创新体系。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开展省级、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5户。加强农村宅基地管控,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制定宅基地建设标准,统一规划布局,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完善巡查制度,杜绝违法违规建房现象。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