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别: 领导简介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15-05-28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0-1012697

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文化是星子旅游的灵魂

发布日期: 2015-05-28 00:00
字号: 〖大 小〗

文化是星子旅游的灵魂

星子县文体局党组书记  徐才滚

 

  星子县建县千余载。自古为“南国咽喉,西江锁钥,江右之门户”。商周为扬州之域,战国属楚,秦汉归九江郡辖。五代十国吴杨溥大和年间设星子镇,宋太平兴国三年升镇为县。后历设南康军、南康路、南康府,辖星子、都昌、建昌、安义诸县,府、军均治于星子。“鄱湖苍茫庐山碧,湖山之间一县立,雄伟秀丽世无匹,谁查悉,有多少名胜古迹?”,高度概括了庐山南麓、鄱湖北岸的星子县,洋溢着对星子胜景的赞美之情。星子县面积894平方公里,人口26万,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气候宜人,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既占世界文化景观之秀美,又领中国最大淡水湖之浩淼,集名山、名湖、名瀑、名泉、名人、名镇、名寺、名观于一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异常丰富,素以数量多、种类全、品味高而著称。具体概括为:一大瀑布、两大峡谷、三大国宝、四大名泉、五大丛林。全县景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占庐山山体的51%和鄱阳湖水域的10%,现已开发出秀峰、观音桥、太乙村、桃花源、温泉度假村、南康古城、水上乐园、沙湖山湿地生态旅游候鸟观赏区等十大景区,80多处景点、400多个景物景观。优质的旅游资源、一流的旅游产品,决定了星子是块风水宝地。

  一、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既是星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文化,是文化和旅游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做大总量、做美星子”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星子县委十二届十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科学研判形势,确立了“决战工业、提升旅游、统筹城乡、做实民生、实干兴县”的发展战略,通过推进“项目大建设、环境大整治、作风大提升”三大工程开创赶超发展新征程,实现打造全国旅游百强县、新型工业示范区、九江城区卫星城和“做大总量、做美星子”目标,全面掀起干部群众谋发展促赶超的思想热潮,形成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旅游求强,坚持扬优成势,走旅游转型升级路。通过大规划引领、大业态支撑、大营销促动助推新一轮旅游转型升级,构建县城南康古城和温泉特色新城及沿山休闲观光带、滨湖景观娱乐带和国省道观赏体验带“两城三带”的旅游格局,完善提升包括旅游交通、餐饮住宿、产业配套等基础功能,重点加快推进温泉游客集散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启动环山公路景观旅游大道建设,打造庐山正阳门。加快温泉配套项目开发,在温泉度假区鼓励引进娱乐、购物、健身、演艺、体育、美食等不用温泉水的配套项目,形成观光与休闲互补、休闲与娱乐互补、观赏性与参与性互补、冬夏互补的格局。加快推进悠然苑休闲度假社区、星期8小镇、曦龙温泉、庐邑温泉等在建项目,形成温泉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推进太乙村、观音桥、南康古城、桃花源等景区的招商开发,充实传统景区文化内涵,使老景区焕发新活力;加快推进东林大佛佛教文化游览区、归宗景区、阿弥陀佛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简寂观招商开发,着力发展宗教文化游,使新业态转化新能量。加快启动庐山鄱阳湖欢乐园、庐山古镇大型实景演出等重大项目,让星子旅游不仅有看头,更有玩头和说头。

  星子县旅游业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迅速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红瓦粉墙,创造了全国瞩目的江西旅游“星子现象”。

  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

  伴随现代旅游业进入“大产业、大融合、大发展”新常态时代,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3年《旅游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旅游产业依法规范化发展时代的到来;2014年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新常态发展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我国未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明确了主题与方向。作为一项综合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已明显呈现出多领域、多产业和多区域融合式发展势头

  以文化为主线,突出鄱阳湖文化特征和江南鱼米之乡等鄱湖风情。鄱阳湖纳江西省境内各大河流之水往北注入长江,哺育了沿岸数百万人民,拥有独特的鄱阳民风民俗,星子县盛行西河戏,《三都小调》、《山歌》等历史悠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古代许多帝王将相、达官显要、文人墨客从鄱阳湖水道经南康军来星子,或隐居、或为官、或读书讲学、或游历,形成了深厚的庐山和鄱阳湖文化底蕴,故古时星子被称之“真儒过化”之地;在古代,星子为南康军治所在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片湖域曾发生过很多历史上有名的军事事件,如三国周瑜曾在星子县城东侧宫亭湖中操练百万水军;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争夺帝位与陈友谅曾在星子一带水域大战十八年;明朝王守仁在星子县城南侧活捉叛王朱辰豪,维护明朝政权稳定等,这些鄱阳湖文化是我们发展旅游的宝贵财富。

  人文景观源远流长。星子县所辖鄱阳湖区域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庐山在星子处距鄱阳湖直线距离仅1000米。许许多多的文坛大家在鄱阳湖上赞咏庐山,有的在庐山上题咏鄱湖,使庐山文化和鄱阳湖文化密不可分。特别地处县城南端鄱阳湖中的落星墩,虽为弹丸之地,周围仅“百佘步”,就是它凝聚了一个庞大的文人学士群,历朝历代,络绛不绝,其中王安石七律《落星寺在南康军中》,以壮其观:“穿云台殿起崔嵬,万里长江一酒杯。坐见山川吞日月,杳无车马送尘埃。…”,使落星墩承载了厚重的文化。还有南康古城中的周瑜点将台、周敦颐开辟的爱莲池、西亭老街、紫阳堤、渊里故里玉京山等名胜古迹;县城鄱阳湖东岸的宫亭庙始建三国时期,北巍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载:“(庐)山下有神庙,号曰宫亭庙。山庙甚神,能分风劈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人们把鄱阳湖这一段习惯称之为“宫亭湖”,后来人们又把整个鄱阳湖泛指为“宫亭湖”。宫亭神已被中国神话传说列入“风神”一类;落星湖所遗留的古迹和传说不少,军事上有“南国咽候,西江锁钥”之称。早在三国时期,周瑜在此操练水军。候景之乱,粱国大将王僧辨在这里大破候景之兵,取得决定性胜利。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古战场扬澜遗址等。历经风雨的人文景点和悲壮沧桑的人文故事,向人们昭示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价值。

  一是结合区域文化形态构建旅游发展布局。建设好环庐山文化景观带,使桃花源、东林大佛佛教文化游览区、东林古镇等山南景点,点连线,线成面,做活文化旅游大文章。对蔡家湾古村落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把观音桥、爱莲池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旅游业的发展由过去山南风光和温泉休闲的二元模式,转向了山湖联动、水陆并进、文旅交融的多元化格局。

  二是结合名人名著演绎旅游主题。星子,“真儒过化”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往今来,踏访田园诗人陶渊明故里的名人雅士,诸如李白、苏轼、朱熹、黄庭坚、米芾、王阳明、李时珍、董奉、徐霞客等,或吟诗、或讲学、或游历;达官显要冠盖如云,历代帝王李璟、康熙,近代名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蒋介石、冯玉祥等,或避暑、或考察,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咏庐山诗文共2500篇,有1800篇写在星子,庐山摩崖石刻1300帧,其中700帧在星子。中国文学名篇中,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李白《望庐山瀑布》、周敦颐《爱莲说》、苏东坡《题西林壁》,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收入我国大、中、小学教科书的名篇达七篇,全国罕见,县级唯一。

  三是结合文体活动打造旅游节庆品牌。节庆活动具有巨大的聚集、传播、带动功能,它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地区发展和特色城镇品牌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保存和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特色各异的节庆活动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形成以节庆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旅游经济圈,辐射带动旅游、餐饮、购物、住宿、交通、广告、通信、娱乐等多种行业,促进地方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星子温泉旅游节,精心策划,将一系列民俗、体育、展会活动串联起来,形成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节庆活动格局。最大程度地吸引省内外游客到星子观光、消费,聚拢人气,激活市场。

  四是结合艺术创作打造旅游演艺产品。演艺产品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有效表现载体。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旅游是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有效载体,巧妙地将娱乐演艺融入旅游之中,不仅让四海宾客快速了解欣赏接受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而且能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尽快打造反映星子历史、风情、习俗和社会的演艺精品作品已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要重点扶持西河戏民间艺术团。要充分发挥剧团文艺创作、表演人员集聚优势,激励和引导西河戏爱好者的创作表演热情,鼓励他们根据我县旅游景区景点特点,量身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形式多样,雅俗共赏、游客喜闻乐见的演艺节目和实景演出,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和参与度,集聚人气,拉动消费,提供经常性演出。尽快争取国家投资修建星子县县级剧场和各乡镇村戏台。不断提高星子景区的文化内涵。

  五是结合历史古迹保护打造旅游景点。历史古迹和文物向来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要把我县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成为服务于现实和当地群众,就需要我们以产业和经济的视觉重新审视历史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提升保护措施,真正实现“古为今用”。通过开发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秀峰摩崖石刻、观音桥、紫阳堤项目;启动了省保单位“玉涧桥”、“醉石石刻”、“一见心寒墓”、准省保单位“太乙村将军别墅群”的维修保护工作;完成了三座明代古墓的挖掘工作,并启动壁画保护工作,来开发我县古遗址的历史文化旅游。要充分挖掘神医董奉与杏林的传说、桃花源记等与星子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梳理、分类、演绎等工作,增强我县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六是结合传统手工艺传承打造旅游商品。挖掘传承民间优秀手工技艺,要充分调动和积极鼓励广大民间手工技艺艺人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在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大胆创新,给传统工艺注入时代元素,创作出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符合现代游客口味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大力扶持 金星砚、石雕制作工艺开发相应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体系。加快建设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

  七是结合“非遗”项目保护打造新的旅游业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人类创造的文明和智慧,更能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星子县“西河戏” 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间,流行于赣北星子、德安、九江、都昌等县,尤其在星子县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有着1600多年历史金星宋砚因石质坚韧细腻、温润莹洁、纹理缜密,曾两度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获奖。 深入挖掘“西河戏”、“金星砚”等文化遗产,引导民间艺人走向旅游市场,向各地游客展示传统文化,打造出星子名片。

  八是结合理学和禅宗打造旅游新资源。星子县,是影响中国思想文化近千年的理学和一千数百年的禅宗兴盛区,是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南天师道的发祥地,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学府、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所在地。是中国田园诗的摇篮,是我国隐逸文化的典型区域。与此同时,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同山,多种文化交汇于此,成为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现象,星子为繁荣中华哲学、文学、宗教、教育、医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与旅游的本职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将两者充分融合起来,才能形神兼备、互融共进。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