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抓住机遇 顺势突破
抓住机遇 顺势突破
——关于金星砚产业发展的思考
王金元 杨振平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我县开发利用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历代名砚之一,倍受古今海内外人士的钟爱。自从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铜奖,2006年又被国家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金星砚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同志在全省文化工作会上说,文岗毛笔、星子金星砚、景德镇陶瓷及铅山连四纸是我省捐赠礼品中的极品,在国内也属顶级的。现在文岗毛笔、景德镇陶瓷已作为全省文化产业基地来培育,我县旅游业也正值大发展时期,作为实用型工艺品,如何把握机遇,大胆创新,把金星砚产业做大做强,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新亮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近期笔者对金星砚发展现状和今后金星砚产业发展走向做了些调研,提几点粗浅的看法,供领导参考。
一、关于金星砚的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不大,未形成规模效应。我县当前较有影响的几家砚台厂分别是渊明金星工艺厂、金星砚宝砚斋、秀峰石田轩砚坊、星子县天工天然工艺厂等10家。这十家聘请工艺雕刻工人最多的也不过十几人,少的三、四个工人,都属小型作坊式个体户。生产规模小,自然就制约了其生产总量的上升。2007年全县金星砚生产销售量约1.5万方,销售额500万元,较2005年销售量1万方和销售额300万元分别增长33%和40%,可以说,当前金星砚已进入了复苏发展阶段。但和广东端砚年销售10万方和销售额近亿元相比较,我县的砚台产业无论是生产规模和其自身的商品价值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产品知名度不高,推介力度不足。金星砚其开发历史虽历经1500余年,且多次在国内外轻工及工艺品类大赛中获大奖。但直至2006年,金星砚和端、歙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前,除开有相当理论文化修养的书、画文化界人士知道有这方砚台外,外界对金星砚的真实面目知之甚少。点击网站,出现的大量是端、歙、洮和澄泥。近十几年来,我县金星砚参加各类大型的展销活动次数不多,走出去的大多是以单打为主,形成不了合力和影响力。多家联合举行的金星砚专门类展出则无一例,其它的宣传途径缺乏,县内也没有专门的金星砚销售推介活动等等。
(三)文化内涵挖掘欠缺。金星砚砚石质地优良,制作历史悠久,是难得的砚中珍品;星子又是真儒过化之地,历代文人墨客驻足留下的诗文、墨刻相关丰富,他们与金星砚相关的故事也不少。如东晋田园诗鼻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田始得砚台,自制成砚;后南唐中主皇帝李璟隐读庐山秀峰时专用金星砚并收为珍藏;王羲之知南康知军时用金星砚大书“鹅”字;唐寅作“匡庐三峡桥”与金星砚;朱熹、宋徽宗等,我县与金星砚相关历史文化相当丰富,但搜集整理出来的只是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金星砚推介活动中的一大软助。
(四)产品设计过于单调、包装未跟上。我县金星砚产品发展到现在,有实用型、工艺型两大系列共500多种款式,产品不可谓不丰富,但细分起来仍有欠缺:比如在实用型类别是产品设计单调,工艺也较粗糙,强调实用,忽略了收藏价值;在工艺型产品里,产品制作虽精良,但包装及证书的制作显然未跟上,这直接影响了精品砚台的市场价值;再有就是兼顾工艺和实用的砚台款式很少,正所谓“好看不好用,好用不好看”。特别是作为适合作旅游纪念品的砚台款式就更少了。
(五)缺乏大师级的人才。我县金星砚雕刻人才不少,但荣获国家级大师称号的一个也没有。原因是由于我县的人才实践型的多,有理论造诣、又有实际制作经验的人少,而评为大师是要有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条件的。我们在去年九月参加深圳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同样制作水平的端砚和金星砚相比,价格高出几倍,原因就是人家的砚台是出自大师大手,收藏价值比我们高。这充分说明我们要使金星砚产业化,必须把人才培养这条短腿迈出去。
(六)其它问题。如砚石资源无序开采、没有规划砚石专采区,以修水异地石雕砚充当金星砚现象存在等。
上述情况,从长远的产业发展来看,都急需得到解决。
二、发展金星砚的对策
为统筹发展,必须从组织领导、政策配套、品牌保护、产品推介等多方面联合行为,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具体来说有:
(一)成立“中国金星砚发展指导委员会”,由县级领导担任主任,文化、旅游、民营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金星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产业基地的选址、组织与协调及指导、督促整个产业的发展规划的落实与实施。如广东肇庆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顾作义担任组长的“端砚发展指导委员会”,直接指导整个端砚行业的有序发展。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2004年,肇庆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砚都”称号,端砚产业发展从此掀开新的一页。
(二)设立金星砚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金星砚产业发展基地。针对我县目前砚台生产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形不成规模效应的问题,建议政府设立集中的金星砚生产、展示和销售基础。初步设想分两块建设,一块是将已有的砚台厂集中在基地采用前店后厂式的方式生产、展示和销售,这样可以集中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聚集效应,吸引游客,扩大影响,加深外界对星子金星砚产业的感性认识。另一块是将现有资源经过包装,编成对外招商项目,吸引外商来投资。虽然至今为止,高档工艺砚的制作仍主要是手工,但对于大多数低端产品,特别是将来旅游工艺砚的研发,现代化的生产手段肯定是大有作用的,也是金星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广东正在建设“中国端砚文化村”,项目占地100亩,投资2000万元,工程分二期进行,首期以开发端砚生产、临街商铺、端砚博物馆、文化长廊,建设以端砚为龙头,集奇石、根雕、字画、古玩、纪念品为一体的工艺品市场,二期以酒店餐饮业为主,带动第三产业。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是很值得我县借鉴学习的。
(三)实施品牌保护战略
(1)建立相应的产品开发、推介机构,适时整体举行推介会,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还可通过制作宣传画册、印制金星砚名片、贺年片、制作金星砚之歌以及制作“中国金星砚之乡”高速公路广告牌等多种方式,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
(2)政府在外事公务接待活动中,将金星砚列入县、市、省级公务礼品采购名录。将金星砚作为礼品赠送既显档次之高,又推动了砚台业的发展。
(3)对金星砚精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对精品砚产权登记保护、制作收藏证书等形式对一批重点工艺师的重要作品进行包装,这样不仅可增加砚台的附加值,同时又有利于金星砚的良性竞争。
(4)实施原产地域保护。争取国家对金星砚实施原产地域保护,提高其知名度、质量信誉和无形资产价值,防止利用异地石充当金星砚等市场仿冒、伪冒金星砚品牌产品行为,维护金星砚的高品质形象。
(四)提高金星砚的文化含量。一是组织县内外文化人士挖掘、整理有关金星砚的起源、传说、事故,请富有实践制作经验的技师撰写理论文章,以提高金星砚的学术价值;二是砚雕工艺师要不断创新,生产出一些各具特色,尤其是星子文化特色的砚台款式来,要切实改变目前的产品“好看不实用,实用不好看”的状态,设计生产出既好看、又实用的产品来。要针对游客购物心理,设计制作出适合旅游者携带的、份量轻、既美观又经济的砚雕产品,这将对金星砚的产业发展开拓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三是文化传媒手段的运用。众所周知,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促使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如《庐山恋》之对于庐山旅游、《乔家大院》之对于山西祁县的扬名等。如果我们能就金星砚推出一个好的影视作品来,那对于金星砚产业的上台阶必将有重大影响。
(五)关于人才培养。针对我县金星砚行业技师多、大师少、制作人才多、营销专家少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应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人才培训,如聘请国内知名营销专家、工艺美术师来我县授课,派出人员赴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并与他们多进行交流等,帮助有实践经验的砚雕师总结经验,编写理论文章,逐步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级的金星砚制作技艺传承人,从而促使我县砚台业向更高端的方向发展,进而大幅提高砚台产品的附加值。
(六)重视对金星砚石材资源的保护工作。我县金星石开采目前主要用于台球桌面、建筑装饰类用材。这两方面的用材量大,而金星砚用石只是在人家“门下”买零碎料回来加工。出现了金星砚宝贵石材资源的大量浪费的本末倒置的用途开发。针对这种情况,应尽快规划出金星砚石材资源保护区域,明确某某区域仅限用于金星砚制作开采,并实行有计划适度限量开采。要不,用不了十几年,国宝金星砚将面临石材资源枯竭而永远成为世人的记忆。这不是危言耸听,如今的端砚就面临资源枯竭,歙砚也因资源不够出现到横塘镇零星贩运石料加工的现象。
金星砚的发展目前可以说是到了一个该选择方向的时候了,是因势利导,借我县旅游业大发展之机来促进金星砚的产业升级还是让其自生自灭,最终只能成为少数人欣赏的普通工艺品,这是摆在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选题。我们相信,只要县委、县政府能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促动,必将使金星砚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也必将为我县旅游业乃至全县经济的大发展动上一臂之力。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