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2025年度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半年度工作总结
2025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重点工作,现将半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就业创业勇站前列
1.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落细就业政策。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春季活动”等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15场,开展网络招聘活动4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0.65万余个,服务1.23万人次;截至6月底,庐山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2594人,其中:省内转移1567人;新增城镇登记就业人员1976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87人;困难人员就业243人。
2.落实各项惠民补贴,全力做好兜底帮扶。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就业群体,建立“一对一”帮扶台账,主动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服务。上半年,重点强化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开发公益性岗位579个,安置脱贫劳动力、监测对象、退捕渔民等就业困难人员606名,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265.45万元,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组织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16-24周岁青年新增就业见习63人,落实见习补贴33.91万元;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932人次,其中创业培训13期394人次、就业技能培训13期519人次、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1期19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582人次。
3.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积极对接合作银行,及时解决贷款发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开展“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活动,提高就创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上半年,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665亿元,其中企业10笔3245万元,个贷411户8420万元,累计带动就业3009人,帮助创业对象稳定经营、扩大规模,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促进企业稳岗增岗。
4.建强“零工客栈”平台,推进一栈多点建设。加强部门联动,积极与社工部、总工会、邮政、电信、农商银行等机构合作,新增紫阳路劳动培训中心、白鹿大道农商行营业厅2个服务点,将原有的“一栈三点”扩建为“一栈五点”。通过安置公益性岗位、青年见习岗位以及志愿者服务等,配置“零工客栈”服务专员,统一管理、统一标识,建设运营“基础服务+信息宣传”功能,每周定期更新岗位信息栏,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基础服务和日常管理。
(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社保制度更加完善
1.提升参保水平。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实施精准扩面。上半年,庐山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40428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6389人,工伤保险参保19383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12519人,征缴基金1.57亿元,均超额完成半年度目标任务。
2.保障待遇水平。按时足额养老待遇,上半年共发放各类养老金4.19亿元,其中:企业退休职工13742人,发放养老金2.15亿元;机关事业退休职工4358人,发放养老金1.55亿元;城乡居民退休34986人,发放养老金0.51亿元;为7148名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71.48万元;办理城居保集体补助和个人资助148人,征缴补助资金612.96万元。简化业务经办流程,对因长期在外务工等客观原因,家属未及时申报死亡参保人员丧葬补助金的,通过比对民政火化等数据,由镇村核准家属信息并提供社保卡账号,按程序支付个人账户余额及丧葬补助金342人164.33万元。
3.强化问题整治。持续加大骗取套取社保基金问题整治工作力度。一是强化部门协作。主动对接民政、卫健、医保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拓宽数据共享渠道。联合民政部门建立《庐山市养老服务和殡葬领域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工作机制》,在资格认证、资金发放、火化减免、火化信息等4个方面强化共享协同;二是加强信息报送。压实部门单位、属地乡镇信息报送责任,及时报送掌握的死亡、服刑人员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送、早处置”;三是细化数据比对。充分利用社保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内控检查。常态化比对乡镇报送死亡人员和民政部门火化信息,对核实死亡的立即停发待遇;定期对接获取公安部门户籍信息,开展同一人多个身份证号码信息比对;主动对接法院获取刑事判决信息,核实服刑人员违规享受待遇2人,追回养老待遇0.21万元。
(三)突出人才引育留用,人才服务管理更细
1.强化人才引进。组织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和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上半年,庐山市“才汇九江”高层次人才招聘进入考察阶段工作,计划招聘31人,进入考察19人。网上申报审查认定高层次人才2人(不含植物园、鄱湖站),其中D类1人、E类1人;积极指导庐山市星辰技工学校吴沈南、程文凯2人成功申报“赣鄱英才计划”并获九江市人社局同意推荐;积极组织各企业单位共6人申报“九江工匠”,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1家,已通过初审,待九江市人社局复审。
2.落实人才政策。为助力解决我市高端人才短缺、技能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尤其在文旅、制造业等领域对适配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落实人才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硬福利”,全面提升政策吸引力,打破“欠发达地区留不住人才”的困境,形成“政策引才—人才促产”的良性循环。截至6月底,为16位申报人发放人才生活补贴、落户补贴共计14.41万元。
3.加强人员招聘。积极做好教育、卫生和其他事业人员招聘工作。已完成2025年庐山市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招聘计划上报,计划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9人。其中:事业招聘已完成笔试和面试工作,卫生招聘已完成笔试工作。2025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工作已完成计划报送、网上报名、笔试等工作,下步将进入资格审查和体检阶段。
4.加强校地合作。打造校地人才共育模式,聚焦人才引育,今年5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了2025年庐山市“书记部长进校园”暨医疗卫生领域专场引才活动,活动创新采用“政府邀约+高校对接”模式,庐山市共3家医院和6家企业带来了54个岗位需求,现场签约16人。活动现场,江西中医药大学还与庐山市政府互相授予“招才引智工作站”和“实习医院”,为校地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始终坚持标本兼治,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1.提升调解仲裁成效。上半年劳动监察共受理投诉案件116件,已办结116件,为407名劳动者追回工资474.84万元,行政处罚立案8件。仲裁院共受理案件231起,结案204起,其中调解175起,裁决29起,办结金额 703.44万元,涉及劳动报酬金额354.48万元,经济补偿金额49.19万元,工伤待遇金额 299.77万元。全市共监管政府和国企项目227个(其中在建状态56个、完工状态171个),缴纳保证金227笔,开通专户227个,专户累计进账39468.91万元,代发工资51208.1万元,代发65791人次。退还现金保证金29笔1895.3578万元 保单保函保证金7笔241.6789万元。
2.健全行政执法制度。根据政府国企项目集中整治工作要求,对近二年行政执法案件进行全面自查,对自查及相关单位指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先后出台了《庐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行政执法规范流程》等制度,同时对行政处罚事项清单等事项进行网络公示,内部加大行政处罚法律法规、执法流程业务学习,确实做到依法办案、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3.加强企业合规培训。组织编印《企业用工指导服务手册》,深入企业开展用工合规指导,邀请相关企业开展企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业务培训。积极参加省、九江市组织的劳动职业技能大赛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组织40余名选手参赛,通过精心组织,强化训练、科学备战等有效举措,选派的江西智工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参赛选手桂芳荣获全省大赛银奖。
4.强化项目集中整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集中整治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制定落实劳动监察员包在建项目负责制度,涵盖劳动合同签订、用工管理、专用账户开设、工资保证金、维权公示等工作;制定《农民工工资公示制度》,全市56个在建政府及国企项目实现工资发放全公示;印发《庐山市政府项目和国企项目快速处置工作机制》,加强对政府项目和国企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快速处置,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集中整治期间受理投诉51起(政府项目22件,国企项目29件),办结51起,涉及人数172人,涉及金额247.7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劳动者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现象较为突出。
2.社会保险参保扩面空间压缩。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积极性不高,参保扩面工作面临一定压力。
3.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有待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人才激励不足。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还有差距。劳动关系领域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工作面临一定压力。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各类群体充分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2、深入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参保意识。进一步完善社保制度,确保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3、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4、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及时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纠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总之,上半年我局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服务、劳动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