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关于庐山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庐山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文件(21)
关于庐山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庐山市发改委主任 李曲波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书面报告全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省“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九江市“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重塑庐山旅游新辉煌、谱写赶超发展新篇章”为目标,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有压
一年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齐抓共管,强化监测分析,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初步核算,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亿元,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4元,增长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75元,增长5.2%,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实现了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
指标名称 |
2023年计划(%) |
2023年完成(%) |
指标属性 |
|
地区生产总值 |
7.5左右 |
|
预期性 |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3左右 |
3.0 |
预期性 |
|
固定资产投资 |
10左右 |
10.3 |
预期性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8.5左右 |
-56.0 |
预期性 |
|
旅游接待人数 |
15左右 |
28.11 |
预期性 |
|
旅游总收入 |
12左右 |
26.41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9左右 |
8.0 |
预期性 |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
3左右 |
0.8 |
预期性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7左右 |
3.0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7.5左右 |
5.2 |
预期性 |
(二)产业发展稳固提升
旅游发展再创佳绩。2023年,我市预计全年共接待游客1400.51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28.11%;旅游总收入累计114.62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26.41%。坚持从游客需求角度出发,大力实施服务提质、文旅提能、环境提优、业态提级、品质提升、全域提标“六大工程”。持续谋划、招引一批有亮点、有爆点的文旅项目,大力推进植物园山南分园、杏林文化产业园、国际会议中心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坚持“微改造、精提升”,不断提升景区品质、完善景区功能;持续举办爱情电影周、全球商界精英大会、庐山半程马拉松、四季村晚等品牌活动,全面做实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连续两年蝉联榜首;在世界城市品牌大会上,庐山斩获“长城奖-文旅好品牌”铜奖和年度景区及博物馆品牌优秀案例两大奖项;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景区,九江市优秀景区;成功入选文旅部“长江世界遗产之旅、长江瑰丽地貌之旅”和港澳台青少年研学“庐山天下悠·白鹿国学游学营”等旅游精品线路。
工业经济克难求进。庐山市坚持工业发展“三个不动摇”的理念,紧盯“深化改革、扩区调区、腾笼引凤、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全力夯实园区平台,快速推进重大项目。园区工业固投完成36.17亿元,同比增长23.36% 。先后腾退停产低效企业11家,收储工业用地1305亩、厂房24.9万余平方米。新增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0家。科创园一期全面建成,已入驻企业9家;神灵湖大道(二期)提升改造项目、星子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星子港沙山作业区码头(一期)提前8个月竣工;总投资56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实现9天签约落户、75天一期竣工投产,90天升规,跑出了“庐山加速度”;未来产业园(一期)、科创园(二期)、赣江路一期、星子产业园电力管廊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园区整体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星子产业园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动工。庐山工业园区扩区调区已成功获得省政府批复,园区面积从233.26公顷扩大到580.91公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4家。
农业经济提档升级。着力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6万亩,总产量6.737万吨,大力推行工厂化育秧政策,在蓼南乡、星子镇、温泉镇和沙湖山分别建立育秧厂房,单季育秧能力提升1.6万亩;持续引导中小养殖户从市外引种复产,生猪出栏4.70万头,牛羊出栏0.56万头,禽类出笼136万羽,水产品产量1.31万吨,肉类总产5952吨,产蛋6300吨。持续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新增粮食仓容1.2万吨,改造粮食仓容2.8万吨;做大做强两大富民产业。成立茶叶办,成功入围国家级农村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通过首批江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认定,2023年庐山云雾茶品牌价值达44.47亿元,位列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第12位,庐山市东林雨露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上榜全国百强茶企,排名第95位。打造精品乡宿集群,全市共有中高端民宿180家,2023年接待游客预计达到8万人次,年产值达到1.1亿元,年带动地方农副产品销售超5200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25%以上。
(三)项目建设强力推进
立足长远谋项目。大力推进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推项目就是推落实、零项目就是零业绩”的理念。已申报2024年九江市重大项目120个,总投资474.4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8.18亿元,较2023年度项目个数增加13个;年度计划投资增长55.46亿元,同比增长26.07%。2024年专项债储备项目45个,年度资金需求50.09亿元,其中已通过省级预审15个,年度债券资金需求10.6亿元。
抢抓机遇争项目。聚焦我市“大干项目年”工作部署,坚持以产业为依托,重点围绕我市“幸福产业”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大上下游配套项目的对接招引力度,坚持把争资争项工作作为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全市各单位积极向上谋划争取各类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组织申报谋划中央预算内资金重大项目55个,涉及基础设施、农林水利、卫生健康、生态治理等领域。成功争取上级资金25.37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和省级资金2964万元、政府专项债资金23.8亿元、特别国债资金1.276亿元。
不遗余力招项目。牢固树立“项目不上、发展无望,项目为零、实绩为零”的工作理念。20个招商组团累计召开会议调度 219次、外出招商 330 批次、对接客商来市 632 批次上报洽谈项目 775个,成功对接了诺贝尔陶瓷、三棵树特种砂浆生产、亿航载人自动驾驶等一批重点在谈项目。新签约项目23个,总投资额 56 亿元,其中投资额亿元以上项目 12个,20 亿元以上项目1个。
全力以赴建项目。坚持“项目为纲、项目为王、项目为大”的理念,把项目作为发展之源,把投资作为发展之本。先后出台《庐山市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庐山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推进办法(试行)》,实施重点项目158个,总投资585.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158.47亿元。24个省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125.6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19.78%,开工率100%;107个九江市大会战项目,总投资492.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2.72亿元,完成投资208.90亿元。
(四)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庐山改革纵深推进。扛牢深化庐山改革使命担当,坚持“旅游产业市场化、公共服务属地化、保护职能部门化、山上山下一体化”的改革思路,遵循“市场化快速上山、行政化有序下山”的改革路径,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厘清旅发委、牯岭镇、文旅控股等部门职责边界,实现管理机构“瘦身健体”;推动文旅控股集团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全省旅游行业旗舰企业。旅游上市取得重大进展,制定庐山旅游上市工作方案,全面化解16个历史遗留问题。完成庐山核心景区1062栋不动产确权登记。完成景区49家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经营性资产划转到位,妥善安置近千名企业职工,市场化改革进程取得重大突破。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一件事一次办”数量达81项, 34项上线“赣服通”掌上平台,国家、省统一部署的22件“一件事”办件量达6000余件。稳步推进“证照分离”“证照联办”改革。取消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4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为备案管理,10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4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优化审批服务。打通“惠企通”与“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全流程兑现10183.6万元。全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集成作用,对项目各个审批阶段流程、依据、标准、时限进行固化、优化,将办结时限在法定办理时限基础上大幅压缩,最长的政府投融资项目审批时限不超过49个工作日。
新兴动能加速集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同比增长61%。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同比增长30%。修订《庐山市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发放 2022 年度科技创新奖励资金 196.9万元。3 家企业“科贷通”共续贷 600万元。庐山植物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和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庐山工发科创园发展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市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九江新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海庐云雾茶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市级星创天地。成功推荐10名博士入选省“双千计划”,推荐17人申报4类国家有关人才计划,3人申报“赣鄱俊才支持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1人入选,组织13人、4个团队申报“浔城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
(五)生态优势不断显现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12月,全市环境空气质量PM2.5浓度均值为26.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350天,优良率95.9%,较去年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全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大幅改善,国考星子断面水质类别由Ⅳ升为Ⅲ类,总磷平均浓度为0.047mg/L,较去年(0.052mg/L)同比改善9.6%,为九江湖区新增一个总磷攻坚达标断面;国考蚌湖断面水质为Ⅳ类,总磷浓度为0.053mg/L,较去年(0.058mg/L)同比改善8.6%;省控沙湖山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达到考核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持续保持安全稳定。
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聚焦城区扬尘污染管控、臭氧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攻坚行动,成立大气污染防治督查组,制定全市在建工地扬尘管控巡查值班制度,集中抽调人力、物力,联合城管、住建等部门加密在建工地、餐饮企业、城市道路等巡查整治频次。狠抓水环境治理,坚持把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鄱阳湖断面总磷削减列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头号工程”,统筹“三水共治、水岸同治”,聚焦城乡污水治理、国考断面水质改善等重难点工作,整合资金约18亿元,协同推进山上山下、城区景区污水系统治理,全力推进鄱阳湖庐山市段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全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大幅改善,为守护“一湖清水入江”作出庐山贡献。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印发《庐山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庐山市“无废细胞”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我市石材工业园锯泥资源化利用项目在九江市“无废九江”建设专栏作为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予以宣传推广。今年21个列入国家、省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提前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绿色生态屏障不断筑牢。深入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持续推进“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严格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充分立足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加强生态环保理念宣传教育。
(六)持续增强民生福祉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3064人,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2949人,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193万元,完成职业培训2110人次,失业保险全市参保单位709家,参保人数12004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乡低保6462户9635人,累计发放资金4459.7万元,累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724.63万元,临时救助累计实施212人次,发放救助金46.95万元。兜底保障更加到位,截止11月底,全市脱贫户和监测户中低保对象2082户,390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241.62万元,特困311人,累计发放394.6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1341人,累计发放195.446万元。为87名重度失能残疾人发放居家照护补贴48.96万元。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96人,累计发放107.3万元。
社会事业发展优质高效。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全年共投入资金近3.65亿元,新增校舍面积64000平方米,维修校舍5500平方米,新增活动场地25600平方米。职业技术学校、温泉钱湖幼儿园、隘口中学教学综合楼、海会中心小学、庐山中学整体搬迁等项目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完善,庐山市中医医院二期、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项目即将完工,庐山市人民医院、庐山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全面动工。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建22个城乡颐养之家。新建6家乡镇敬老院,建设床位394张。
城乡人居环境稳步提升。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以城市更新及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城市创建、农村创景同步开展。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山水阳光、紫阳豪庭等5个老旧小区及西湖未来社区改造全面完成,城东四期棚改安置房加快推进;畅通城市交通脉络,打通桃源大道北延、圣岭路北延、冰玉路南沿等3条断头路,启动玉帘路北延、锦岗路、四联东路、清泉路、古城四号路等5条规划道路建设,启动星湖路、蔡岭路、圣岭路、紫阳南路等20条道路提升改造。深入实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创建,坚持“点线面”结合,协同推进美丽通道、美丽宜居村庄、美丽宜居庭院建设。实施示范创建类村庄24个,普惠提升类村庄91个。进一步提升全域环境的颜值品位。
在肯定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如经济增长压力不减、工业发展后劲不足、资源要素制约仍然存在,招大引强存在一定困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还有待加强;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落实见效的重要节点。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亲临九江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标准和要求,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力做实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奋力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庐山画卷。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统筹考虑我市发展实际和进位赶超的要求,建议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九江市中上游水平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
——旅游接待人数增长15%左右;
——旅游总收入增长12%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掀起扩大投资新高潮
精准谋划争取项目。坚持以产业为依托,重点围绕以幸福产业为首位产业、以先进装备制造和数字经济为主导产业,加大上下游配套项目的对接招引力度 ,做好延链强链补链文章。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产业招商小分队,锻造一支懂产业、懂政策、会招商的高素质专业招商队伍,开展外出招商、驻点招商,想尽办法扩大招商信息来源。夯实招商引资宣传视频、推介手册、优惠政策完善等基础工作,借助各类招商中介平台、招商推介活动,加大宣传推介,积极外出走访,重点招引一批优质项目落户我市,加快打造庐山市特色产业发展集群,力争全年引进优强项目 1个,投资 20 亿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 15 个,引进市外资金 180亿元以上,实现现汇进资 1500 万美元。
高效推进实施项目。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运行管理,充分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平台可视化调度优势,继续实行项目推进情况“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红黄牌、项目竞赛以及节假日不停工等机制,进一步强化项目问题协调、优化项目服务、加强项目要素保障,全力调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为固投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督促各项目责任单位针对签约项目第一时间组建项目服务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推进机制、制定任务清单及作战图,摸清项目建设各类要素保障和各项审批手续,打好提前量,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解决方案。确保签约项目如期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优化服务保障项目。持续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结合我市“进百企、优服务、稳增长”活动,进一步巩固提升“百个部门进百企、精准帮扶促发展”帮扶活动成效,及时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协调难”等难题,促进企业尽快达产达效,最大限度挖潜企业发展,加快中小微企业申规入统步伐。项目招标不见面开标常态化运行,全面取消政府采购项目保证金,其他保证金不超过项目预算价金额的2%,并确保三个工作日内办理保证金退还。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函,银行保函和担保公司保函制度,有力减轻企业负担。
- 以产业转型为主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坚持“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三箭齐发,促进山江湖城联动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建立策划规划图、产品发展图、平台运营图,加快推进三叠泉、桃花源、太乙村、白鹿洞等环庐山景点品质提升。以百村示范为抓手,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提升档次、打造标杆。加快推进植物园山南分园、杏林文化产业园建设,创新推出一批研学、民宿、非遗、文创、康养等新业态,催生一批消费新场景,衍生一批文旅新产业。围绕环山绿道谋划一批文旅项目,谋划一批红色旅游、地质旅游、文化旅游特色线路,加快融合通道建设,复通太乙索道,串联环山珍珠,实现由“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转变。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节地增效”行动,开展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坚定推进企业腾退工作,盘活更多存量用地。破解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激发园区发展动力和活力。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运营模式,支持平台公司做大做强,承担起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产业投资等职能。积极承接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努力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张网络管服务”。扎实推动未来产业园(一期)、科创园(二期)、创业孵化园等重大平台项目。重点引入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节能环保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依托庐山市羽绒服装产业园四期、华林板岩加工基地二期等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一批优质羽绒服装加工和板岩加工企业入驻。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锚定九大创建目标,围绕庐山云雾茶和乡村民宿做大做强两大主导产业,打造六条农文旅融合示范带。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争创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根据《庐山市关于促进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实施“三大行动”,实现“五品”目标,推进“四个带动”,提升乡村民宿产业推动示范带涉及的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把地方农副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命根子”,做优做特庐山“三石”等农产品。
-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发展活力全面提升
打赢深化改革攻坚战。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行动,瞄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推出一批务实有效的改革措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着力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稳健序时推进庐山旅游上市。着力做好庐山景区国有企业改革扫尾工作,切实做好涉改企业职工(在岗、离岗)安置工作,落实团体养老保险及企业年金事宜,进一步满足庐山景区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需要,推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打好营商环境服务牌。以《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提升“庐易办”政务服务质效的若干措施》方案为抓手,持续优化赣服通、政务服务网、庐易办微信小程序等线上平台技术架构和功能,完善平台基础数据规范和服务规范,推动办事终端“应接尽接”。进一步加强“惠企通”平台宣传推广应用,实现惠企政策“应兑尽兑”。拓宽“庐易办”平台应用场景,在旅游休闲、医疗卫健、产权登记等领域推动智能化优化升级,提升群众线上办事体验感。坚持线上线下渠道互补、标准一致,打响“庐山小赣事”帮办代办品牌,推行个人更多“一件事一次办”,提升群众满意度。
打造创新引领新格局。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继续争取省市科技部门支持,争取补充专业人才及科技创新经费,整合多方资源,完善科技创新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发挥科技部门综合管理与指导服务工作效能。实施高企“育苗造林”计划,力争2024年新认定高企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0%,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着力科创园区(数字产业园)建设。积极招引科创产业入园,力争实现科创园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和瞪羚企业申报的零突破;依托新型工业化建设,按照 产业链配齐创新链模式,借力产业链链长工作,强化科技保障,突出创新能力提升,运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 以城乡一体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城市能级提升。修编完善城镇生活污水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庐山市污水治理“城乡一体化”EPC+O工程,加强对“城乡污水一体化”处理项目的督查协调工作,确保“城乡污水一体化”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启动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运行,强力开展市容整治,营造优美整洁环境。谋划城南、城北两个片区改造项目,纳入旧改计划并申报专项债,力争2024年实现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建立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工作协调机制,协调各部门工作职责,全力以赴做好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全面排查整治城镇燃气安全隐患,确保城镇燃气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庐山样板,推进示范创建,高标准、高质量推动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九江市级示范村创建。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每月开展常态化动态监测,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市集中排查,落实“三线预警”动态监测。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体系。抓好乡村治理,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动“五治”融合。推行“法律明白人”培养、“爱心超市”等村民自治经验做法。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健全完善“带得准、带得好、带得久”的产业帮扶利益联结长效机制。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充分发挥庐山的“红色”“古色”“绿色”潜力和生态资源优势,围绕“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等路径,深度挖掘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双向转化示范点,持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力争创第八批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五)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推动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健全布局完善、功能互补、统筹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形成以“一村一场所”的养老服务格局,实现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质提效。强化医保基层网络建设,开展实地走访,了解村、卫生院在经办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结合基层村医保经办窗口,解决老百姓“就近办、马上办、网上办”,更好地为广大参保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优化办学条件,加快庐山市第五小学项目建设,增加城区公办学校学位供给租借民办学校闲置教室,妥善分流庐山市第三小学和庐山市第四小学部分生源。加速推进中职学校项目建设,确保2025年秋季学期建成招生。
持续做好民生保障。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缓解住房困难。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地实施常态化救助帮扶;进一步提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积极动员特困人员入住养老机构,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进一步规范低保、特困资金线上“一卡通发放”,强化城乡低保、特困线上数据精准,及时推进低保整户保比例。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摸排,了解辖区内遇困情况,发现潜在救助对象,一旦符合条件要立即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全面落实急难型救助和小额救助先行救助机制,严格按照救助类型按相应标准实施救助,坚决杜绝未按标准足额发放临时救助,平时不救年底集中救助等问题。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明确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重点,积极发展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纠纷调处类、协商议事类等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参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继续运营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创新基地、全市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民政服务站“三合一”场所,民政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为困难群众、困境老人、困境儿童提供高质量社会化服务。
![]()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